抗菌藥物

一、細菌分類補充內容(增加內容)

G+菌:大多數化膿性球菌-如葡萄球菌、鏈球菌、肺炎雙球菌、炭疽桿菌、白喉桿菌、破傷風桿菌等;

G-菌:大多數腸道菌及泌尿系統感染-如痢疾桿菌、傷寒桿菌、變形桿菌、百日咳桿菌及霍亂弧菌等

厭氧菌:破傷風梭菌-破傷風,產氣莢膜梭菌-氣性壞疽,乳酸桿菌-口腔、陰道感染,難辨梭菌-僞膜性腸炎

沙門菌:傷寒、副傷寒、霍亂。

二、抗菌藥物的作用機制(增加內容)

1.干擾細菌細胞壁合成:如β-內酰胺類抗生素

2.增加細菌胞漿膜通透性:如多黏菌素類、制黴菌素和兩性黴素B。

3.抑制細菌蛋白質合成:如氨基糖苷類、四環素類(作用於30S亞基)、大環內酯類、氯黴素、林可黴素(作用於50S亞基)。

4.抑制核酸代謝:抑制RNA多聚酶,阻礙mRNA的合成如利福平;抑制DNA迴旋酶,妨礙細菌DNA的複製如喹諾酮類。

頭孢菌素類抗菌藥物

概述

一、藥理作用與臨牀評價

(一)作用特點(考點):同青黴素,屬於繁殖期殺菌劑,時間依賴型抗菌藥物。

機制與青黴素類相同,與細菌細胞內膜上的青黴素結合蛋白(PBPs)結合,導致細菌細胞壁合成障礙。

(一)作用特點

(二)典型不良反應

1.過敏反應:發生率遠低於青黴素。常見皮疹、瘙癢、斑丘疹、蕁麻疹、嚴重者可以發生過敏性休克甚至死亡。

2.血液系統:可逆性中性粒細胞減少症、一過性嗜酸細胞增多和血小板減少症、低凝血酶原血癥、凝血酶原時間延長。

3.神經系統:頭孢唑林、頭孢他啶、頭孢吡肟用於腎功能不全者而未調整劑量時,可出現腦病、肌痙攣、癲癇。

4.抗生素相關性腹瀉、二重感染。

(三)藥物相互作用

1.與氨基糖苷類抗菌藥物可相互滅活,聯合應用時,應在不同部位給藥,不能混入同一注射容器內。

2.與抗凝血藥、溶栓藥、非甾體抗炎藥等聯合應用時,可使出血風險增加。

3.頭孢曲松應單獨給藥,與多種藥物存在配伍禁忌。

二、用藥監護

(一)用藥前須知藥物過敏反應史並做皮試

(1)對一種頭孢菌素過敏者對其他頭孢菌素也可能過敏。對青黴素類、青黴胺過敏者也可能對頭孢菌素過敏。尤其頭孢拉定和頭孢唑林最易過敏。

(2)使用某種頭孢皮試結果代替其他的做法不妥。

(3)一旦發生嚴重過敏反應:腎上腺素、糖皮質激素、抗過敏藥、吸氧。

(二)根據PK/PD參數制定合理給藥方案

時間依賴型,每日分次給藥(同青黴素)。

(三)把握在圍術期合理預防性應用抗菌藥物

(1)術前:必須選擇殺菌藥,術前0.5-2小時以小容積量溶劑稀釋,在短時間(30min)靜脈點滴,保證足夠的血藥濃度。

(2)術後:預防性抗生素的時間不宜過長,儘可能縮短,有時(手術超過3h、出血量≥3000ml)需重複給藥,但一般不宜超過1天。不應無原則持續給藥。對清潔手術,無高危因素可以不使用,預防性用藥不得超過手術病例總數的30%。

(3)對β-內酰胺類過敏者:可選擇克林黴素預防葡萄球菌、鏈球菌感染。G-菌桿菌選用氨曲南。耐甲氧西林金黃色葡萄球菌選用萬古黴素。

(四)長期使用頭孢菌素應監測凝血功能

與維生素K競爭穀氨酸γ羥化酶,抑制正常菌羣,減少維生素K的合成。長期使用頭孢菌素應補充維生素K。

(五)警惕雙硫侖樣反應:頭孢菌素如存在與雙硫侖分子結構類似的甲硫四氮唑活性基團,在使用期間或之後5~7日內飲酒、服用含有乙醇藥物、食物以及外用乙醇均可使乙醛代謝受阻,導致乙醛在體內蓄積,引起皮膚潮紅、頭暈、頭痛、呼吸困難、暈厥、口中有大蒜氣味,還可出現心動過速、血壓下降,嚴重者休克、驚厥、急性心力衰竭、心肌梗死甚至死亡。

1.引起雙硫侖樣反應的藥物:頭孢孟多、頭孢替安、頭孢尼西、頭孢哌酮、頭孢甲肟、頭孢匹胺、頭孢曲松。另外甲硝唑、替硝唑、呋喃唑酮、呋喃妥因、氯黴素等均可引起雙硫侖樣反應。

2.不含甲硫四氮唑基團,不引起雙硫侖樣反應:頭孢拉啶、頭孢氨苄、頭孢呋辛酯、頭孢克洛、頭孢丙烯、頭孢噻肟、頭孢他啶、頭孢唑肟、頭孢克肟、頭孢地尼、頭孢他美酯、頭孢吡肟等。

預防和處理:

(1)告知患者用藥期間或之後5~7日內禁酒、禁食含有乙醇食物以及外用乙醇。禁與含乙醇的藥物合用。

(2)一旦發生,立即吸氧、地塞米松靜脈滴注、補液及利尿,血管活性藥治療。

三、主要藥品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