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翦请田

《孙子兵法》中说:“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意思是说战争要善于掌握主动权,能够支配对手的行动而不被对手所支配。在军事上这一点最常见战术叫“围点打援”,攻其必救,然后伺机歼灭援军,以顺利达到消灭敌人有生力量的目的。历史上著名的围魏救赵就是典型的成功“致人”的案例。在现实生活中这一原则同样很有指导意义,比如战国末期,秦王嬴政命名将王翦(jiǎn)为帅,以倾举国之力伐楚,王翦几乎带走秦国所有的精锐部队。

王翦深知嬴政多疑,自己手握重兵,难免成为秦王的心病,稍有不慎就会身败名裂。为了打消嬴政的猜忌之心,王翦一开始就以自己年迈为由,故意要求秦王多多赏赐良田美宅、金银珠宝,否则不愿出兵,秦王自然答应。出兵以后,王翦在征途中先后分派五批使者回到秦都向秦王请求赏赐。连副将蒙恬都看不过去了,嘲笑王翦说:“老将军乞讨请求,要这要那,是不是太过分了?”王翦见左右无人,就悄声对蒙恬说:“蒙将军误会了。大王向来多疑,不专信臣子,这次几乎把全国兵力都交给了我,我左一次右一次求取田宅,是为了让大王知道我想得到的不过是些许小事,好让他不对我产生猜疑之心!”蒙恬听了恍然大悟,不住地点头,心中对老将王翦的周密考虑佩服得五体投地。王翦的做法就是“致人而不致于人”。

实际上王翦的例子也从另一个层面反映了世间万物的矛盾性。王翦如果确实是一个贪财好利之人,那么可以想见,在古代那种人治的社会,他大体上应该是一个没有原则,见风使舵、曲意迎逢之人,这种人能够率领千军万马吗?我们很难想象一个贪生怕死的人能够在战场上一往无前。可是明明就是一个胸怀大志的人,为了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却必须表现的斤斤计较、见钱眼开,又不得不让人唏嘘感叹,我想这也是人生无奈的一种吧。

我们讲了那么多历史人物,无非是为学习古人为人处世的智慧,其实智慧归根结底,只有一个来源,那就是清静心。道家《清静经》云:“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清静之心首先在于“清”,就是淡泊无欲,无欲则刚,无所求,则没有弱点,就不会“致于人”,这是一个人内在外在强大的根本;心有了“清”,自然就会“静”,有道是“嗜欲深者天机浅”,为什么呢?就是因为一个人一旦嗜欲太深,就免不了整日劳心费神、四处索求,当一个人的内心躁动不安的时候,烦恼必然就多,心乱了断然是生不起智慧的,这跟人聪不聪明没关系。人生应该有方向,但不应该有执著;人生要有坚持,但不应该固执。

如何去把握这个尺度呢?那就是我们曾经讲过的,凡是“法理通”的东西,我们就应该坚持。首先是是非,大是大非是必须坚守的,这不叫执著;其次是对错,人生中、生活中的对与错有时候不好判断,但是我们又必须作出选择,那么怎么判断一个选择是对是错呢?我们不能从所谓的看得见的结果上来判断,一定要从法理上来判断,法理通就是要合理合情,一个是符合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一个是符合人性人情,所谓“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为什么不能从看得见的结果上来判断对错呢?因为注重结果总是容易导致人的短视行为。人们往往因为做一件事情一时没有结果就放弃,却忘记了坚持下去会有非常大的成果;人们也常常因为一件事情会有巨大的效益或者利益就趋之若鹜,殊不知急功近利只不过是给未来埋下更大的隐患,你所得到的利益远不足以弥补将来的损失。所以就事情本身来看,永远都是看不清楚的,只有越过表象,从事物内在的发展规律上看,才会真正知道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也才能真正赢得最好的结果。

未完待续……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