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肅宗寶應元年(762年)四月十八日深夜,月明星稀,唐肅宗李亨孤獨的躺在長安城大明宮長生殿內的御塌上,氣若游絲。身邊沒有一個宦官宮女。他一生摯愛的張皇后剛剛就被他最寵幸的宦官李輔國抓走,不知去向。他扯着嗓子喊了半夜,沒有一個人過來搭理他。想起十三天前死掉的父親李隆基,他不禁悲從中來,五味雜陳的哭了。

唐睿宗景雲二年(711年)正月初八,李亨出生於長安東宮之別殿, 此時李隆基剛被立爲太子不久。李隆基和太平公主雖說聯手幹翻韋后和安樂,其實太平公主出力最多。而太平公主並非善茬,她之所以推李旦上位,一是自保,當時韋后和安樂已經準備拔掉李旦和太平公主這兩顆釘子,她們只好先下手爲強。二是想自己當女皇,步其母親武則天后塵。因爲武則天經常誇她最像自己,不僅長得像,而且有野心。

但是李隆基卻成了她通向權力巔峯的絆腳石。李隆基已經27歲了,頗有太宗風采,不喜歡舞文弄墨,終日玩鷹走馬,糾結一幫勇武少年狩獵打球。相對而言,李旦33歲的長子李成器卻跟李治差不多,才氣過人,潛心音律,好文不好武。太平公主想做武則天第二,首先就得培養一個傀儡皇帝,然後廢掉自立。李旦已經五十多歲,跟晚年李治一樣,無心也無力操持政務,李成器是太平最好的選擇。所以太平公主經常跟李旦說,自古以來都是嫡長子繼承皇位,立長不立賢。李成器寬和仁愛,頗有咱們父親的風采,你不立長子而立三子,小心釀成當年太宗李世民和隱太子李建成骨肉相殘的慘劇。

平心而論,太平公主的擔憂不無道理。可惜李旦是李唐諸多皇帝在立儲問題上少有的明白人(李淵李世民李隆基等英主都沒做到這一點,李世民還被老人家批評爲“聰明一世,懵懂一時”。這就叫尺有所短,寸有所長。),他親自下詔肯定了李隆基太子之位的合法性,讓人們不要傳播流言。此事他決心已定,不必再議。

太平公主一計不成,又生一計,便是窺探李隆基所作所爲,找李隆基犯錯的把柄,“纖介必聞於上”,還在李隆基身邊安插了臥底。只要李隆基被抓住漏洞,那麼即使李旦想保他也保不住。當年乾綱獨斷如李世民,想保李承乾都被長孫無忌否決了。因此李隆基每天活得戰戰兢兢,如履薄冰,生怕做錯一件事,生怕說錯一句話。

恰在此時,妃子楊氏懷胎十月,要生孩子了。生孩子本來不是事,只是生的不是時候。如果這個孩子出生,被太平公主知道,太平公主便會以李隆基沉迷女色不理朝政爲由向李旦告狀。於是李隆基就想打掉這個孩子,讓親信張說出去弄了些墮胎藥,自己親自弄個小爐子煎熬。煎着煎着困了,就在火爐邊睡着了,夢到一個金甲天神從天而降,把藥鍋打翻了。李隆基一下驚醒了,果然看到藥鍋翻在地上。李隆基又煎了一鍋,結果再次睡着了,金甲天神再次下凡把藥鍋打翻了。李隆基不信邪,又煎了一鍋,這次瞪大兩眼睛不睡覺,看看到底有啥古怪。卻見藥鍋煎着煎着,好端端的又掉在了地上。

李隆基這下徹底服了,恰好張說也回來了,兩人一商量,看來這孩子命不該絕,天意不可違,方纔把孩子生下來,取名李嗣升。嗣是繼承,升是上天。嗣升意即承奉上天旨意。李嗣升出生後,一直交給太子妃王氏撫養。很快李隆基幹翻太平公主,封了李嗣升一大堆頭銜,並派賀知章皇甫彬等當世名士教育他。李嗣升身爲親王,他的人生程序本來早已預設,便是看書寫字,聽歌跳舞,聚集一些幫閒,悠哉悠哉到老。只可惜人的命運啊,真是變幻莫測。

李隆基有個最寵愛的妃子武惠妃,是武則天侄孫女,性情乖巧,善於逢迎,工於心計,用駱賓王罵武則天話就是“狐媚偏能惑主”,也就是現在說的綠茶。武惠妃茶藝超羣,集李隆基三千寵愛在一身,六宮粉黛無顏色,還慫恿李隆基把同甘共苦的王皇后廢了。由於武惠妃特殊身份,還有李隆基對後宮干政的恐懼,他被武則天韋皇后太平公主等人整怕了,留下後遺症,堅決不立皇后,所以武惠妃其實就是實際上的皇后,雖然沒有皇后頭銜。

母以子貴。武惠妃既然有了皇后的地位,當然要給兒子壽王李瑁謀求太子的位子,於是聯合李林甫設計讓李隆基賜死了太子李瑛。李林甫和武惠妃彈冠相慶,以爲大功告成,李瑁的太子之位鐵定沒跑了,結果兩人都失算了。李林甫以善於揣摩李隆基心思著稱,這次卻沒有摸清楚。李隆基最怕後宮干政,所以極力避免後權過重,有人以武則天爲榜樣,再出個女皇帝。古人云,始作俑者,其無後乎?不管啥事,只要有人開了先河,就會有過江之鯽的效仿者。太平安樂韋后,都是武則天的效仿者,李隆基也怕武惠妃成爲第四個效仿者。

所以讓衆人始料不及,李隆基竟然立了此時改名爲李璵的第三子李嗣升,後改名李紹,再改名李亨。亨出自《易經》“元亨利貞”,意爲順利通達。

但是李亨的太子當的一點都不通達,相反坎坷無比。危險便來自宰相李林甫。大家看電視劇《長安十二時辰》,右相李林甫變着法給太子下套,想把太子幹翻,許多人不明白他倆有啥深仇大恨,其實根子還在李隆基身上。唐朝太子們有個壞毛病,就是愛搞兵變。李淵有李世民,李世民有李承乾,李治有李賢(雖然是冤枉的),李顯有李重俊,李旦有李隆基(雖然是反韋后),李隆基有李瑛(雖然也是冤枉的)。李隆基有這麼多前車之鑑,因此對太子李亨猜忌防備也在情理之中。

李唐皇室都有很嚴重的心腦血管遺傳疾病,李世民,李治,李顯,李旦都有,五十歲以後便會加重,前述這幾位沒有一個活過六十的,都在50歲到55歲之間。李隆基五十歲以後也有這個毛病,頭暈眼花,不能正常工作,不得不把國家大事交給別人打理。李淵交給兒子,結果被兒子奪了皇位,李治交給老婆,結果被老婆篡了江山。李隆基鑑於往事,覺得老婆兒子都不靠譜,所以只能重用權臣,內有宰相平衡陰陽,外有邊將節度四方。

唐朝實行羣相制度,宰相不是一個,而是好幾個,互相制約。但是李林甫城府深手腕高,把別人都幹趴下了,自己獨掌朝綱,卻對李隆基忠心耿耿,所以李隆基也就默許了他的飛揚跋扈。節度使也不是安祿山一個,也有好幾個,互相制衡。這些節度使對李隆基也是忠心耿耿,安祿山就對李隆基說,別看我胖,肚子裏只有一顆忠心,滿腹忠腸。有人跟李隆基說,如果宰相或邊將造反了怎麼辦?李隆基自信的說,不可能,大唐開國一百多年了,沒遇過這種事。

因此不論李林甫還是楊國忠,還是安祿山,都對李亨保持了敵意。唯有如此,大家才能活得更久。李林甫和楊國忠越是構陷李亨,跟李亨勢同水火,李隆基越高興。但他也有底線,就是不廢李亨。簡言之,李亨經常處於“時刻被敲打,就是死不了”的不穩定狀態中。這種日子整整過了十七年,期間李亨經歷兩次謀反大案的考驗,休了兩任太子妃,身心受到極大創傷。

天寶十四年(755年)十一月初九,安祿山起兵造反,漁陽鼙鼓動地來,驚破霓裳羽衣曲。十五年(756年)五月,叛軍攻破潼關。六月十三日,李隆基帶領少數妃嬪、隨臣和禁軍祕密逃出長安。九重城闕煙塵生,千乘萬騎西南行。十四日下午走到馬嵬驛,禁軍發生了兵變。

對於馬嵬驛之變幕後主使是誰,學界一直沒有定論,但有一點毫無疑問,便是在這個事件中最大的受益者非太子李亨莫屬。李亨通過這次兵變一舉擺脫李隆基轄制,自立爲帝,尊李隆基爲太上皇,其實跟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的結果一樣。許多人以果推因,認爲李亨在背後策劃了該事件。其實以當時李亨對禁軍的影響力和他本人一貫的辦事魄力,並不足以貪此天功。只能說因緣際會,時來天地皆同力,運去英雄不自由。

因爲馬嵬驛之變出力最多的禁軍統領陳玄禮和大內統領高力士,兩人都是李隆基死忠粉,一直陪伴到李隆基的最後歲月,即使李隆基成爲太上皇被軟禁,兩人都不離不棄,李亨的死忠李輔國也說這兩傢伙冥頑不靈。如果兩人勾結李亨作亂,就不可能有如此反常的選擇。當然也有另一個可能,便是李亨的合作對象並非陳玄禮,而是禁軍中一部分中下層軍官,因爲兵變之後有兩千多禁軍跟隨李亨,脫離了陳玄禮掌控。

李亨在李輔國李泌(就是《長安十二時辰》那個李必)和郭子儀李光弼等人輔佐下,跟叛軍展開激烈戰鬥,終於收復長安。此時他對李隆基的感情可謂五味雜陳。正如當年李隆基生怕他發動兵變搶奪皇位一樣,他也生怕李隆基發動兵變復辟皇位。所以他把李隆基從興慶宮遷居到太極宮,屏蔽了李隆基和外界一切聯絡。李隆基終日鬱鬱寡歡,感受到了當年李亨當太子時的彷徨和恐慌。

李亨已經52歲了,身體每下愈況,他跟前任歷代皇帝一樣,已經不能處理政務,把國事全部交給張皇后和李輔國處理,也就是外戚和宦官。由於安祿山叛亂,他不相信任何外臣,尤其是武將,包括中興樑柱郭子儀。張皇后狡黠刻薄,巧言令色;李輔國跋扈囂張,擅權作福,兩人狼狽爲奸,但到後來分歧日大,漸行漸遠,終於張皇后準備另立太子,圖謀發動兵變,卻被李輔國事先得知消息,先下手爲強,就在李亨御塌前將其擒獲。李亨眼睜睜看着張皇后被帶走,宮人太監被遣散,毫無辦法。

唐肅宗寶應元年(762年)四月十九日凌晨,夜色如墨,李亨在無盡的孤獨和寂寞中死去,身邊空無一人。在生命的最後一刻,他想起了一件小事。自己當太子時,有一天陪李隆基喫飯,上來一條烤羊腿,李隆基就讓李亨用刀子割來喫。李亨割完羊腿,手上全是油漬,順手從旁邊拿了一張烙餅,把手揩淨,準備把餅扔掉。猛然間感覺後心涼颼颼的,頓悟這是李隆基用寒冰一樣的眼神看着他。他沒有驚慌,鎮定自若的用更慢的速度把手擦的乾乾淨淨,然後把餅一口一口放到了嘴裏。李隆基喜上眉梢,非常欣慰,跟他說,你做得很對,“福當如是愛惜”,浪費糧食,是要遭報應的。

《資治通鑑》是司馬光寫給宋神宗怎麼做個好皇帝的政治教科書,煌煌三百萬言,道理不可謂不多,事例不可謂不精,年代不可謂不長,從春秋一直寫到五代,展示了這一千多年的時間裏,曾經出現的諸多王朝興衰交替的滄桑歷史,揭示了其中蘊含的歷史發展規律。後世多少人畢全生而學之不盡。當時就得到了宋神宗的賞識,認爲可以鑑於往事,資於治道,故名之爲《資治通鑑》。

這套書整整消耗了司馬光十九年的時光,成書不到兩年,他便積勞而逝。他在《進資治通鑑表》中說:“臣今筋骨癯瘁,目視昏近,齒牙無幾,神識衰耗,目前所謂,旋踵而忘。臣之精力,盡於此書。”

南宋史學家王應麟:“自有書契以來,未有如《通鑑》者。”

宋末元初胡三省:“爲人君而不知《通鑑》,則欲治而不知自治之源,惡亂而不知防亂之術;爲人臣而不知《通鑑》,則上無以事君,下無以治民;爲人子而不知《通鑑》,則謀身必至於辱先,作事不足以垂後。”

清代曾國藩:“竊以先哲驚世之書,莫善於司馬文正公之《資治通鑑》,其論古皆折衷至當,開拓心胸。”

老人家曾十七次批註《資治通鑑》,幾乎讀破,許多書頁都用透明膠布粘住,他評價說:“每讀都獲益匪淺。一部難得的好書......中國有兩部大書,一曰《史記》,一曰《資治通鑑》,都是有才氣的人,在政治上不得志的境遇中編寫的……《通鑑》裏寫戰爭,真是寫得神采飛揚,傳神得很,充滿了辯證法。”

醫生馮唐看了五遍《資治通鑑》,便去某跨國諮詢公司幹到了合夥人,身家億萬。他說,我從中學時代就開始看,看了幾遍,掩卷沉思,就能給書中的帝王出主意,按我說的做都成了,不按我說的做,都“垂淚對宮娥”了。

總而言之,《資治通鑑》就是指導我們如何生活和工作的。現在人都喜歡碎片閱讀,快餐閱讀,其實這些閱讀對人的幫助並不大。快餐沒有營養,都是高油高鹽,只會把你喫的油膩虛胖。碎片閱讀就如干糧零食,喫的再飽,也不能跟正餐比肩。《資治通鑑》就是大餐,我們要反覆看,看過幾遍,就能人情練達,世事洞明。什麼職場感悟心靈雞湯啥的,裏面全包了。

《資治通鑑》要看文言對照版。司馬光是非常卓越的文學家,用詞非常考究,讀來簡直就是文學盛宴般的享受。如果有的朋友遇到攔路虎,就看看白話文翻譯。其實除了極個別生僻字,大部分人都能看懂。

看書要有韌勁,但也要控制在舒適度之內。否則就不是享受,而是煎熬了。每天不用多,就看兩頁,基本就能看一個歷史故事了。看完做點筆記,總結一下這一段到底寫了啥,對自己有啥幫助,不用一年,你的爲人處世能力就能碾壓身邊百分之九十的人。

對於一介草根,怎麼才能提高自己,脫穎而出,被領導重視,適應競爭激烈的社會?沒有別的,只有讀書,讀好書。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不要相信什麼讀書無用,說這話的不是蠢就是壞,或者他也認識不到讀書的重要,沒嚐到讀書的好處。讀書真的可以改變命運,尤其如果你身邊的人都不讀書的話,你更要讀書。這樣你才能再高一個臺階,完成階層躍升。

與諸君共勉。

都看到這裏了,趕緊下單買一套回家看看唄,區區兩杯咖啡錢而已噻。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