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隋炀帝杨广,不少读者可能会想到“暴君”、“荒淫”、“弑杀”、“滥用民力”等关键词。一部《隋唐演义》,一个庙号,彻底将隋炀帝打入了历史的万丈深渊。

唐代建立之后,魏征为杨广定下谥号“炀”,彻底否定了他的所有功绩;《隋唐演义》流行之后,杨广更是被描绘成荒淫暴君,被民间百姓所唾骂。故而史学家对隋炀帝的否定,也持续了上千年之久。直到近代以来,才有学者开始为隋炀帝翻案,并指出他的功绩可与李世民平齐,这才令其有了翻身的可能。

杨广做过的那些丑事,相信读者也并不陌生;但鲜有人知的是,被奉为一代明主的李世民,他也做过不少丑事,甚至与杨广也不遑多让。

首先,弑亲之举。这点最为明显,杨广杀害废太子杨勇,而李世民也除掉了李建成与李元吉,并将两位兄弟的满门诛灭。在这一点上,两人算是“平分秋色”。

其次,李世民晚年也好大喜功。他曾经直言:“今天下大定,唯辽东未宾,后嗣因士马盛强,谋臣导以征讨,丧乱方始,朕故自取之,不遗后世忧也。”于是李世民亲征高句丽,不计民本,向其发起猛烈冲击。

不幸的是,这与杨广当年三征高句丽一样,都是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李世民一意孤行,最终使得国家陷入党动荡。在他对高句丽用兵失败以后,河北等地也发生不少叛乱。尽管都被扑灭,但依旧造成了不少人员伤亡。

另外,李世民在晚年也颇为自得,不仅听不下去臣子的劝谏,更是动辄耗费无数民力修建华丽寝宫。这与当年隋炀帝的滥用民力,又有什么本质上的不同呢?至于好美色,占人妻妾,李世民也不输给杨广。

但奇怪的是,明明李世民与隋炀帝都有着极为相似的黑历史,而且两个的文治武功,也不分伯仲。但世人对他们的评价,始终是两极分化。唐太宗是一代贤君,而隋炀帝则是难得一见的暴君,这个说法似乎已经盖棺定论。

或许有人会说,成王败寇,从胜败的角度来说,隋炀帝是亡国之君,而亡国之君的评价一般都不怎么好;而李世民却是开拓之君,他 的丰功伟绩自然值得后人称颂。对比,笔者并不否认这一观点。但需要补充的是,李杨二人的评价之所以天差地别,在于他们对待百姓的态度。

换句话来说,李世民得民心,而杨广失民心。“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是亚圣孟子的名言。在他看来,百姓才是整个社会的基础力量,只有他们生活的安定、幸福,国家才能长治久安、蒸蒸日上。因此他告诫世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究其原因,这取决于古代社会的结构,为家国一体。通俗的解释就是,一个国家,是无数小家组成的大家;每一位百姓的生活质量,都将直接影响到小家的稳定。所谓“万丈高楼平地起”,即便是一个再强大的国家,也经受不起小家的动荡。因此百姓生活质量的高低,直接决定国家兴衰。

基于孟子的思想,李世民极其注重民本问题,他也时常与魏征进行讨论。据《贞观政要》:“臣(指魏征)又闻古语云:‘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陛下以为可畏,诚如圣旨。”正因如此,李世民虽然偶尔有滥用民力的行为,但他却一直关心民间疾苦。尽管他的黑历史有不少,单只凭这一点,李世民便当得起贤君之名。

反观隋炀帝杨广,他对百姓的态度是不屑一顾的。他自视甚高、目空一切、唯我独尊,甚至不允许他人向自己提出意见:“我性不欲人谏。若位望通显而来谏我, 以求当世之名者, 弥所不耐。至于卑贱之士, 虽少宽假, 然卒不置之于地。”对于谏言之士,杨广颇为反感,甚至以“卑贱”形容。

杨广与李世民对待百姓的态度,可谓是截然相反。当然,这取决于他们自身的经历。杨广自出生以来,一路顺风顺水,鲜少接触民间百姓,自然不知他们的疾苦;而反观李世民,则从小在市井中长大。在他建立霸业的途中,有不少出身贫寒的山东将领,如秦叔宝、尉迟敬德等人,也都被其委以重用。

正是因为人生经历不同,李世民才更懂得民间疾苦,懂得百姓想要的,不过是一个安稳日子。于是他登上帝位以后,努力发展经济、鼓励百姓休养生息,一手打造贞观之治,这令无数百姓的心愿得到满足,于是世人皆对其颇加称颂。因此称他为一代天骄,也算是名副其实。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