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掖丹霞地貌

在大西北,有這樣一片土地,她記載着千年的燦爛,書寫着歷史的傳奇。

古代文人將士、道士僧人,都曾行走在這片土地上。他們把文明和信仰帶到這個地方,把傳奇和故事寫進千年風沙。

半城煙沙半城畫,這就是張掖。

“張國臂掖,以通西域”,張掖因此而得名。與許多城市一樣,張掖也有一個別稱——甘州,這是甘肅省名的來源。

2020年7月7日,在法國巴黎召開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會議上,張掖地質公園獲批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地質公園稱號。至此,我國世界地質公園數量升至41處,佔據全球161處的四分之一,居世界首位。

每一塊土壤都寫滿了先人的“中國夢”

張掖的歷史,與三個男人緊密相連;張掖的輝煌,與一條“路”彼此成就。

九州時期,張掖屬雍州。

西周時期,戎、狄兩族在這裏居住。

春秋戰國時,烏孫與月氏共居河西。其後,月氏逐烏孫而獨居。

漢代以前,月氏國稱雄於敦煌、祁連,張掖爲其屬地。

到了西漢,改變張掖歷史、同時也改變中國歷史的三個男人出現了——漢武帝劉徹、驃騎將軍霍去病、博望侯張騫。

西漢武帝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弱冠之年的霍去病奉命提兵塞上,大敗匈奴,渾邪、休屠二王率衆投降,自此張掖歸漢。

“失我祁連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婦女無顏色。”祁連山和焉支山如今都各有一段在張掖境內。這首流傳的匈奴民歌,用粗線條勾勒出當時的戰爭情景。透過匈奴婦人失色的容顏,彷彿有刀戈相交、戰馬嘶鳴。

張掖東部的山丹縣,有一處偌大的草原,跨甘青兩省。在這片草原上有一個軍馬場叫山丹軍馬場,曾是亞洲最大、世界第二大軍馬場,現在佔據了世界第一的位置。山丹軍馬場地勢平坦,水草豐茂,是馬匹繁衍、生長的理想場所。第一任“場長”,就是霍去病。

如今,霍去病已離開千年。夕陽西下、牧歌四起的草原上,他的戰馬仍在等候。

霍去病立馬河西17年後,剛過20歲的張騫持節率兵,由大漢帝都長安出發,途經張掖出使西域,打通了漢朝通往西域的南北道路,即“絲綢之路”,漢武帝以軍功封其爲博望侯。

“去時捨生忘死,歸來仍是少年。”張騫兩次經張掖出使西域,“絲綢之路”開通。

漢元鼎六年,也是這個國號的最後一年,漢武帝取“張國臂掖,以通西域”之意,置張掖郡。“立屯田於膏腴之野,列郵置於要害之路,馳命走驛,不絕於時月,商胡販客,日款於塞下。”此後,歷代大規模徙民墾殖,戍兵屯田,發展農業生產,促進了中原與西域的經濟、文化、交通和繁榮。

自此,“絲綢之路”這條中華民族的融合之路、發展之路、精神之路,綿延萬里、閃亮千年,繞日熠熠。

後來的張掖,儒家文化、佛教、音樂歌舞等在此開花遍地。那時張掖經濟繁榮,曾一度成爲我國北方的文化中心和中華民族與西域通使的商貿驛站。在整個中國的歷史進程中,她一直肩負着自己的初心——經略西域、共通共榮。

歷史聯繫着張掖,歷史描摹着張掖,張掖的每一塊土壤都寫滿了先人的“中國夢”。

張掖的每一片土地都訴說着自然風情

張掖不僅是是古絲綢之路重鎮,是新亞歐大陸橋的要道,更是美景和自然地質奇觀的大觀園。她是第二批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區,是國家1986年頒佈的第二批全國曆史文化名城之一,境內的丹霞地貌更被美國《國家地理》雜誌評爲世界十大神奇地理奇觀。

如今,張掖又多了一個“頭銜”——世界地質公園。

在張掖的南邊,有一座連綿起伏的山脈,高聳挺拔,終年積雪,彷彿從歷史中橫亙而出,它就是祁連山。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央從生態文明建設的宏觀視野提出“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體理念,祁連山就是山的代表。

在高大的祁連山之中,黑河蓬勃而出,流戈壁、過鹽澤、穿凹地,踏遍千山萬水,孕育了河西走廊的中部地區,使其流域形成了一個200多公里的天然屏障,也使得張掖成爲西北茫茫戈壁之中的一塊綠色“飛地”。

祁連山山清水秀,有奇峯,有云霧,四季不甚分明,卻都美如畫。油菜花開時,雪山腳下瞬間明亮了起來,祁連山谷地被裝點得蔥蔥郁郁,色彩斑斕。

令人驚歎的是,巍巍祁連山孕育出的數以千計的懸崖山巒,在此全部呈現出鮮豔的丹紅色和紅褐色,相互映襯各顯其神,展示出“色如渥丹,燦若明霞”的奇妙風采,把祁連山雕琢得五彩斑斕。

當地少數民族把這種奇特的山景稱爲“阿蘭拉格達”(丹霞)。

不光有丹霞。在張掖,雪景、冰山、林海、草地、湖泊、碧水、沙礫相映成趣,既具南國風韻,又有塞上風情。古代詩人流連其中,於是有了“不望祁連山頂雪,錯將張掖當江南”這樣的佳句。

據說,西方旅行家馬可·波羅曾在此癡癡住了一年。

來到張掖,就像遇到了一位歷經風霜卻眸清依舊的女人。她站在你面前,不言不語,只是靜靜地站着,但天上的白雲、地上的湖水、遠處的山巒都在爭着訴說她的美好。

每一絲風都吹動了文化的脈搏

有人說,夏天是去張掖的最好季節。這裏天地廣袤、長河落日,大好河山鋪陳眼前。

有人說,秋天是去張掖的最好季節。這裏三千年不朽的胡楊林搖曳生姿,無數將士勒石記功的邊塞長城外,羌管悠悠霜滿地。

想來就來吧。這裏衆多歷史古蹟的景緻隨着季節更替而變換姿態,被歲月浸染過的歷史其中包裹着的,是無窮無盡的燦爛人文。

絲路文明,在張掖俯拾皆是。

張掖市有一座寺廟,叫大佛寺,是歷代皇室敕建的寺院,始建於西夏時期,是集建築、雕塑、壁畫、雕刻、經籍和文物爲一體的佛教藝術博物館。其中保存有全國最大的西夏佛教殿堂大佛殿、最大的室內木胎泥塑臥佛和最完整的官賜藏經《永樂北藏》的初刻初印本。

在這裏,你會看到一整套《西遊記》故事壁畫,反映的是“大聖鬧天宮”、“觀音收怪犼”、“大鬧金兜洞”“取水子母河”、“道昧放心猿”、“嬰兒戲禪心”、“大戰紅孩兒”、“活人蔘果樹”、“路阻火焰山”等故事情節,形成時間比吳承恩的《西遊記》早兩三百年。

整幅壁畫中,豬八戒不僅要挑着沉甸甸的行李擔子,還要於深澗取水,與妖魔奮戰,一副勤勞、拙樸的形象;而那位“特別能戰鬥”的猴哥倒是偷懶耍滑,心猿意馬。

大佛寺往南65公里,沿着祁連山北麓,就到了肅南裕固族自治縣。裕固族,是全國唯一集中居住在張掖的少數民族,古老而又年輕,現存約1.5萬人。他們在祁連山腳下射箭騎馬,喝白酒,喫羊肉,飲黑茶,生活傳統而又現代,欣然自得。

東晉時有個叫郭瑀的文人來到這裏,鑿下一處石窟,名叫馬蹄寺,因傳說中有天馬在此飲水踏有馬蹄印而得名。馬蹄寺並非寺廟,而是一處鑿滿洞穴的石窟羣。郭瑀在此地隱居避世,修道講學。他帶領着三百書生,不論嚴寒酷暑,安然坐於洞內,一心學道。

石窟始建於北涼,由勝果寺、普光寺、千佛洞、金塔寺、上中下觀音洞七處組成,共有70餘處窟龕,將石窟藝術、祁連山風光和裕固風情完美結合。

寺內一個個石窟佛像雕刻着信仰,穿越在狹小的迴廊之中,耳畔彷彿傳來千年前的朗朗誦經聲。

人們說,你會把最虔誠信仰刻進諸佛慈悲的眉目裏。

黑水國、鎮遠樓;匈奴劍逼大月氏,吐蕃兵陷唐王刀……

來吧,張掖在風中等你!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