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馬上評丨驢友“作死”的代價該由誰承擔?

一位“驢友”鬧出了大動靜。

9月初,一名中國徒步旅行者魯某在途經布基納法索東部城市法達恩古爾馬時身患瘧疾,病情嚴重,當地醫院聯繫了中國駐布基納法索大使館,使館請中國駐布醫療隊爲其提供了指導和協助。9月3日中國駐布基納法索大使館在微信公衆號上發佈文章,勸告徒步旅行者快返航,稱其前進的方向不是家。

使館的文章寫得情真意切:“勇敢不是魯莽,特立獨行也不是生活的全部。在體驗各種痛苦和困境中磨礪意志,提升對人生價值的感悟並不意味着以生命爲賭注去試探危險的邊界。”這篇文章也讓魯某陷入一場不大不小的網絡爭議中。

有人罵他愚蠢,有人批評他“浪費國家資源”,甚至有網友發出詛咒。

近年來,“驢友”引發的風波已經累積了不少。多數時候,網友都會責怪“驢友”魯莽行事、不負責任。就拿魯某的“穿越非洲”之旅來說,在普通人看來就是在作死,因爲途徑“恐怖活動高發的危險地點”,自然條件也十分惡劣。

但是我有時候也挺欽佩這些“驢友”的。冒險是刻在人類基因裏的衝動,而這種衝動不一定是壞事,取決於你如何衡量人生的成敗。

有人追求安全、舒適、長壽,一點風險都不願冒;有人卻對循規蹈矩的安穩生活嗤之以鼻,不折騰毋寧死;大多數人則居於兩種極端之間,偶爾會羨慕探險家的恣意人生,卻並不會以身犯險。孰優孰劣,孰是孰非?

有些人眼裏“無意義的作死”,在另一些人看來卻是無價的生命體驗。如魚飲水冷暖自知,大家完全沒有必要互相鄙視、互相攻訐。參差多元的人生抉擇,才能構成壯麗多姿的社會景觀。

這兩年讀到郭建龍的《穿越百年中東》和劉子超的《失落的衛星:深入中亞大陸的旅程》,使我不勝感慨。在我原來的印象中,這類旅行的主角通常都是西方人。現在中國人也開始“走四方”了,這恰恰是中國社會進步的體現。

這不等於說關於“驢友”的討論都是無謂的,更不等於說所有的“驢友”都要得到無條件的支持。“驢友”有沒有“作死”的權利?這個問題的關鍵在於,“作死”的代價該由誰來承擔。

比如具體來說,萬一你途中遇險,救援的費用誰來承擔?這幾年,答案已經逐漸明晰起來。遇險“驢友”被救出後被要求承擔搜救費的案例越來越多了。

中國“驢友”在國外探險,性質更復雜一些,但道理應該是一樣的。比如使領館盡到提醒勸告義務之後,當事人如果依然“執迷不悟”,那麼一切後果自行承擔。如果能夠提前約定,萬一出現意外需要救援,相應費用如何承擔,規則就更清晰了。

魯某的非洲探險故事已經告一段落。據瞭解,他終於接受使館勸解,同意返回布首都治療休養,取道土耳其回國。不過從長遠來看,還是應該制定一套完整的方案,讓每一個勇敢或魯莽的魯某都明白“自己選擇自己承擔”,以及何種選擇何種承擔。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