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刘邦起兵于草莽,历经无数苦难,八年而君临天下,被伟大的领袖毛主席称为“封建史上最厉害的帝王”。

那一年,刘邦四处搜捕项羽旧部,燕王臧荼心慌意乱,起兵造反。刘邦亲率大军征讨,臧荼被杀。

那一年,刘邦怀疑韩王信背叛汉朝,派人责备韩王信,韩王信害怕,于是真正的投靠了匈奴。刘邦亲率大军征讨,却因轻敌冒进,被冒顿单于围困于白登山,史称“白登之围”。

那一年,刘太公去世,陈豨谋反,刘邦亲率大军征讨,陈豨为樊哙的兵马所杀。

那一年,韩信、彭越先后被杀,与韩、彭同为汉初三大名将的九江王英布起兵反叛。刘邦带病亲征,败英布,英布被杀。

纵观刘邦一生,自起兵以来,从未过过一天享受的日子,即便是建国当上了天子,一旦遇到反叛势力,必定亲自带兵征讨,开启了古代帝王亲征之先河。那么,问题来了,刘邦手下那么多大将,为什么不派那些大将去呢?

刘邦手下的人,分成两拨,第一波是沛县的嫡系集团,另一波就是各路诸侯王。刘邦对于从沛县出来的这些嫡系,相对而言还是比较信任,最让他放心不下的就是诸侯王。在汉初天下初定的时候,诸侯王已经不太愿意听从刘邦的调遣。

诸侯王里面,有三个人的实力异常强悍,韩信、彭越和英布,他们投靠刘邦,更多是自认为与刘邦是合作关系,可以像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王一般,逍遥自在。可刘邦的心里并不这么想,他想要的是类似秦始皇一般,做一个皇帝,一个不受任何人挟制的皇帝。这就是一个巨大的,不可调和的矛盾所在。

首先是韩信。韩信虽然是刘邦一手提拔起来的,但是在他功劳日大的时候,他却飘了,他的齐王之位也并不是刘邦赏赐给他的,而是他自己要来的。这件事在刘邦的小本本上,早就记下了,只是可能韩信他自己忘了。

于是就有了后来韩信屡次被贬的情况,先是把齐王改封为楚王,后来又降为淮阴侯,还不让他回到封地。在这种情况下,一向自视甚高的韩信,自然不会帮着刘邦。而韩信本人,也在吕后的谋划下,被杀了。

另一个彭越。刘邦在讨伐陈豨的时候,实际上是有要求彭越亲自去帮忙的。但是彭越说自己有病,不去。当然,彭越的不去,给了刘邦借口,很快,刘邦便出其不意,逮捕了彭越。最后,又是在吕后的劝说下,彭越被杀。

九江王英布,则是因为看到了韩信和彭越的下场,因此担心自己也会有这么一天,因此,直接起兵反了。

从这些事情里面,我们就可以看到这些诸侯王的态度,这时候的诸侯王即便没有反叛之心,但也不太愿意听从刘邦的调遣。

嫡系大将能力弱,不堪大任。

刘邦从沛县也带出了不少的名将,比如曹参、樊哙、灌婴等等。这些人在历史上名气虽然大,但根本不是独当一面的人才,只能说都是勇将,当先锋将军绰绰有余,但要当统帅,就显得有些不够看了。

英布为什么敢反?因为他料定了汉王朝的中央军里面没有人是他的对手,当然,除了刘邦。《史记》记载,“布之初反,谓其将曰:「上老矣,厌兵,必不能来。使诸将,诸将独患淮阴、彭越,今皆已死,馀不足畏也。」故遂反。”

什么意思呢?就是说,皇帝老了,肯定没办法亲自带兵前来。整个汉王朝里面,我英布只担心韩信和彭越,其他人都不足为虑。

刚开始时,事情也正如英布所料,刘邦上了年纪,而且又带着病,不愿意亲征,本来打算派太子刘盈上前线。只不过,刘盈的老妈吕后知道英布是个狠茬子,自己的儿子羸弱,肯定干不过,再加上那些骄兵悍将刘盈也镇不住。这去了恐怕是凶多吉少,于是坚决不让刘盈出征。刘邦没办法,不得不带病亲征。

从这件事我们可以得出两个结论,第一,刘邦的军事能力并不是许多人认为的那么弱,只是项羽韩信太耀眼而已。第二,满朝文武中,刘邦实在是没办法选出一位统帅人才出征了。

刘邦不愿意再给功臣们立功的机会。

无论是已经封了王的,还是其他嗷嗷叫的功臣们,刘邦都不愿意再给他们立大功的机会。对于那些诸侯王而言,如果再立功,怎么封赏?爵位上,他们已经是王了,再进一级就是皇帝,那么,如果要再行封赏,就只能是增加食邑了。

不过,增加食邑并不是那么简单的,汉初那么多功臣,天下的饼就那么大一块,都给这些功臣当封地了,刘邦的中央集团怎么办?在刚建国那会儿,封赏问题可是闹得刘邦寝食不安啊!《史记》记载,上已封大功臣二十余人,其余日夜争功不决,未得行封。上在雒阳南宫,从复道望见诸将往往相与坐沙中语,上曰:“此何语?”留侯曰:“陛下不知乎?此谋反耳。”上曰:“天下属安定,何故反乎?”留侯曰:“陛下起布衣,以此属取天下,今陛下为天子,而所封皆萧、曹故人所亲爱,而所诛者皆生平所仇怨。今军吏计功,以天下不足遍封,此属畏陛下不能尽封,恐又见疑平生过失及诛,故即相聚谋反耳。”上乃忧曰:“为之柰何?”留侯曰:“上平生所憎,群臣所共知,谁最甚者?”上曰:“雍齿与我故,数尝窘辱我。我欲杀之,为其功多,故不忍。”留侯曰:“今急先封雍齿以示群臣,群臣见雍齿封,则人人自坚矣。”于是上乃置酒,封雍齿为什方侯,而急趣丞相、御史定功行封。群臣罢酒,皆喜曰:“雍齿尚为侯,我属无患矣。”

因此,要不是当时张良出主意,恐怕,汉王朝刚开始就要面临结束了,后来的刘邦自然不愿意再封赏他们。同时,他也不想重蹈东周的覆辙。

这时候的刘邦可以说是寸土必争,哪怕再小的封地,他也不愿意再给别人,与此同时,他还要将那些大封地都收回来,所以才会有了刘邦想方设法的要剪除那些异姓王。

刘邦在建国后,多次亲征,其结果就是,前期所封的那些异姓王几乎被剪除殆尽。除了张敖和吴芮,其他异姓王几乎无一善终。而张敖的王位早就被罢免了,后来是因为娶了鲁元公主,才保留了一个侯爵。而唯一善终的吴芮,则是一生谨小慎微,方才得到善终。

有人说,刘邦不念旧情,诛杀功臣,但又有几人了解他当时的处境?为了能够不重蹈东周和秦的覆辙,刘邦不得不多次亲征,甚至是带兵出征,又有多少人能够了解其背后的辛酸与无奈?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