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劉邦起兵於草莽,歷經無數苦難,八年而君臨天下,被偉大的領袖毛主席稱爲“封建史上最厲害的帝王”。

那一年,劉邦四處搜捕項羽舊部,燕王臧荼心慌意亂,起兵造反。劉邦親率大軍征討,臧荼被殺。

那一年,劉邦懷疑韓王信背叛漢朝,派人責備韓王信,韓王信害怕,於是真正的投靠了匈奴。劉邦親率大軍征討,卻因輕敵冒進,被冒頓單于圍困於白登山,史稱“白登之圍”。

那一年,劉太公去世,陳豨謀反,劉邦親率大軍征討,陳豨爲樊噲的兵馬所殺。

那一年,韓信、彭越先後被殺,與韓、彭同爲漢初三大名將的九江王英布起兵反叛。劉邦帶病親征,敗英布,英布被殺。

縱觀劉邦一生,自起兵以來,從未過過一天享受的日子,即便是建國當上了天子,一旦遇到反叛勢力,必定親自帶兵征討,開啓了古代帝王親征之先河。那麼,問題來了,劉邦手下那麼多大將,爲什麼不派那些大將去呢?

劉邦手下的人,分成兩撥,第一波是沛縣的嫡系集團,另一波就是各路諸侯王。劉邦對於從沛縣出來的這些嫡系,相對而言還是比較信任,最讓他放心不下的就是諸侯王。在漢初天下初定的時候,諸侯王已經不太願意聽從劉邦的調遣。

諸侯王裏面,有三個人的實力異常強悍,韓信、彭越和英布,他們投靠劉邦,更多是自認爲與劉邦是合作關係,可以像春秋戰國時期的諸侯王一般,逍遙自在。可劉邦的心裏並不這麼想,他想要的是類似秦始皇一般,做一個皇帝,一個不受任何人挾制的皇帝。這就是一個巨大的,不可調和的矛盾所在。

首先是韓信。韓信雖然是劉邦一手提拔起來的,但是在他功勞日大的時候,他卻飄了,他的齊王之位也並不是劉邦賞賜給他的,而是他自己要來的。這件事在劉邦的小本本上,早就記下了,只是可能韓信他自己忘了。

於是就有了後來韓信屢次被貶的情況,先是把齊王改封爲楚王,後來又降爲淮陰侯,還不讓他回到封地。在這種情況下,一向自視甚高的韓信,自然不會幫着劉邦。而韓信本人,也在呂后的謀劃下,被殺了。

另一個彭越。劉邦在討伐陳豨的時候,實際上是有要求彭越親自去幫忙的。但是彭越說自己有病,不去。當然,彭越的不去,給了劉邦藉口,很快,劉邦便出其不意,逮捕了彭越。最後,又是在呂后的勸說下,彭越被殺。

九江王英布,則是因爲看到了韓信和彭越的下場,因此擔心自己也會有這麼一天,因此,直接起兵反了。

從這些事情裏面,我們就可以看到這些諸侯王的態度,這時候的諸侯王即便沒有反叛之心,但也不太願意聽從劉邦的調遣。

嫡系大將能力弱,不堪大任。

劉邦從沛縣也帶出了不少的名將,比如曹參、樊噲、灌嬰等等。這些人在歷史上名氣雖然大,但根本不是獨當一面的人才,只能說都是勇將,當先鋒將軍綽綽有餘,但要當統帥,就顯得有些不夠看了。

英布爲什麼敢反?因爲他料定了漢王朝的中央軍裏面沒有人是他的對手,當然,除了劉邦。《史記》記載,“布之初反,謂其將曰:「上老矣,厭兵,必不能來。使諸將,諸將獨患淮陰、彭越,今皆已死,餘不足畏也。」故遂反。”

什麼意思呢?就是說,皇帝老了,肯定沒辦法親自帶兵前來。整個漢王朝裏面,我英布只擔心韓信和彭越,其他人都不足爲慮。

剛開始時,事情也正如英布所料,劉邦上了年紀,而且又帶着病,不願意親征,本來打算派太子劉盈上前線。只不過,劉盈的老媽呂后知道英布是個狠茬子,自己的兒子羸弱,肯定幹不過,再加上那些驕兵悍將劉盈也鎮不住。這去了恐怕是凶多吉少,於是堅決不讓劉盈出征。劉邦沒辦法,不得不帶病親征。

從這件事我們可以得出兩個結論,第一,劉邦的軍事能力並不是許多人認爲的那麼弱,只是項羽韓信太耀眼而已。第二,滿朝文武中,劉邦實在是沒辦法選出一位統帥人才出征了。

劉邦不願意再給功臣們立功的機會。

無論是已經封了王的,還是其他嗷嗷叫的功臣們,劉邦都不願意再給他們立大功的機會。對於那些諸侯王而言,如果再立功,怎麼封賞?爵位上,他們已經是王了,再進一級就是皇帝,那麼,如果要再行封賞,就只能是增加食邑了。

不過,增加食邑並不是那麼簡單的,漢初那麼多功臣,天下的餅就那麼大一塊,都給這些功臣當封地了,劉邦的中央集團怎麼辦?在剛建國那會兒,封賞問題可是鬧得劉邦寢食不安啊!《史記》記載,上已封大功臣二十餘人,其餘日夜爭功不決,未得行封。上在雒陽南宮,從複道望見諸將往往相與坐沙中語,上曰:“此何語?”留侯曰:“陛下不知乎?此謀反耳。”上曰:“天下屬安定,何故反乎?”留侯曰:“陛下起布衣,以此屬取天下,今陛下爲天子,而所封皆蕭、曹故人所親愛,而所誅者皆生平所仇怨。今軍吏計功,以天下不足遍封,此屬畏陛下不能盡封,恐又見疑平生過失及誅,故即相聚謀反耳。”上乃憂曰:“爲之柰何?”留侯曰:“上平生所憎,羣臣所共知,誰最甚者?”上曰:“雍齒與我故,數嘗窘辱我。我欲殺之,爲其功多,故不忍。”留侯曰:“今急先封雍齒以示羣臣,羣臣見雍齒封,則人人自堅矣。”於是上乃置酒,封雍齒爲什方侯,而急趣丞相、御史定功行封。羣臣罷酒,皆喜曰:“雍齒尚爲侯,我屬無患矣。”

因此,要不是當時張良出主意,恐怕,漢王朝剛開始就要面臨結束了,後來的劉邦自然不願意再封賞他們。同時,他也不想重蹈東周的覆轍。

這時候的劉邦可以說是寸土必爭,哪怕再小的封地,他也不願意再給別人,與此同時,他還要將那些大封地都收回來,所以纔會有了劉邦想方設法的要剪除那些異姓王。

劉邦在建國後,多次親征,其結果就是,前期所封的那些異姓王幾乎被剪除殆盡。除了張敖和吳芮,其他異姓王幾乎無一善終。而張敖的王位早就被罷免了,後來是因爲娶了魯元公主,才保留了一個侯爵。而唯一善終的吳芮,則是一生謹小慎微,方纔得到善終。

有人說,劉邦不念舊情,誅殺功臣,但又有幾人瞭解他當時的處境?爲了能夠不重蹈東周和秦的覆轍,劉邦不得不多次親征,甚至是帶兵出征,又有多少人能夠了解其背後的辛酸與無奈?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