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時節,走在農村的田野上,這裏不是成片的稻田,而是一塊塊水田。在水田裏,農民朋友彎腰正在採摘。這水上植物,不是蓮藕,也不是紅菱、茭白、慈姑,一般人可能還不認識。

一位大嫂子,雙手來回摸索,找到合適的果實,用小刀子,輕輕地採摘。據瞭解,採摘有技巧,不能破壞植物在水底的根系,否則,植物容易爛掉。

看!大嫂子展示了收獲的果實,多開心呀!它叫雞頭米,學名爲芡實。芡實爲睡蓮科植物,分佈在從黑龍江至雲南、廣東等地。芡實具有益腎固精,補脾止瀉,除溼止帶之功效。在江蘇蘇州等地,被譽爲“水中人蔘”,爲“水八仙”之一。它的營養豐富,具有養生的作用,富含多種人體所需微量元素。

這個地方地處江蘇蘇中地區,爲長江上游北岸的泰州姜堰的顧高鎮申俞村。這裏民風淳樸,物產豐富。申俞村曾是江蘇省黃橋老區經濟薄弱村之一。近年來,該村創新模式,做活“農”字文章,趟出了一條脫貧攻堅的新路。

這是芡實的花朵,與衆不同。其花朵外圍一般爲紫色,中間花瓣爲白色,形似蓮花,別有一番韻味。其實,很多人瞭解芡實(雞頭米)成熟時的樣子,卻沒有留意過它的花朵。

採摘芡實(雞頭米)後,就要用手剝開芡實,或者用小刀剖開果皮,取出種子。當然,現在也可以用機械來剝開芡實,提高效率。這段時間,農民比較忙,一般凌晨就到田裏採摘,上午10點左右完成,採摘後將芡實運回加工點,開始剝殼,進行加工、包裝。

剖開果皮,取出種子,然後就要分級處理,根據種子的大小,可以分爲一級果、二級果、三級果。如果用手工來處理,比較慢,現在一般都用機械來分級。

最後一個程序,就是去殼, 將新鮮的種子用手工或者機械的方法去掉外殼。手工的方法較傳統,雖然費工,但芡米圓整,顧客比較喜歡。處理好的芡米,有兩種保存方法,一是及時曬乾,二是直接放冰箱或者冷庫冷凍保存。

初秋時節,農民在水田裏採摘芡實(雞頭米),不時還有白鷺飛來覓食,成爲美麗的生態風景。據瞭解,這裏白鷺、夜鷺比較多,多的時候有二三百隻,比較壯觀。這塊水田的主人叫俞建林,是一名村幹部。他爲人樸實,勤勞肯幹,帶頭引進芡實種植,帶領村民增收致富。

俞建林說,他採用生態化的方式種植,芡實(雞頭米)的口感比較好,回頭客比較多,遠的銷售到北京、天津等地。另外,薄利多銷,一級果70多元一斤,二級果、三級果分別爲60多元、50多元。最後,祝俞建林生意越做越好!

100畝雞頭米,農民採收正當時,70元一斤,銷到北京。(顧俊 殷仁杰 攝)歡迎關注“俊圖”,原創作品,未經同意請勿搬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