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湄公河流水聲能蓋住美政客鼓譟

[環球時報駐緬甸、泰國特派記者 李秉新 孫廣勇]“瀾滄江—湄公河水資源問題一個國家解決不了,必須加強合作纔有出路。”緬甸外交部一位官員這樣告訴《環球時報》記者。近些年,記者在泰國、緬甸實地採訪的感受是,瀾湄合作已從“培育期”邁入“成長期”。

在東南亞工作採訪,經常會聽到美國炒作湄公河水資源問題的噪音。2019年7月底8月初,東亞合作系列外長會在泰國曼谷舉行,除東盟十國外,中、美等30多個國家都派出由外交部長領銜的高級代表團與會,《環球時報》記者親眼看到美國國務卿蓬佩奧在湄公河問題上攻擊中國,他妄稱“中國在湄公河上游修建大壩影響下游水位,還有越境巡邏等行爲”。蓬佩奧還攛掇美國在該地區的盟友,“大膽發聲反抗中國在南海的‘脅迫’”,並表示美方將同日本制定“湄公河次區域能源夥伴”。

對美國的挑撥,相關國家學者冷眼相看。緬甸戰略與國際研究所湄公河研究中心協調人杜丹丹泰告訴《環球時報》記者,對中國的指責明顯來自域外國家。湄公河流域的確經常遇到乾旱和洪澇,每年在雨季到來時,中國在上游瀾滄江水庫蓄水,下游湄公河就不會因水量過大而遭受洪澇災害;在旱季水量不大的時候中國都能通過放水保持湄公河流域國家正常用水。杜丹丹泰說,前些年,越南南部地區出現乾旱和海水倒灌現象。越南希望中國開閘放水以緩解湄公河三角洲平原旱情。中方立刻對湄公河下游實施應急補水,緩解了下游各國燃眉之急。

仰光大學國際關係教授欽瑪瑪妙表示,緬甸更看重瀾湄合作機制內的“專項基金項目”——項目主要針對機制內6國在發展中急需的項目,既可以是經濟類的,也可以是社會類和人文類的,如緬甸對蒲甘佛塔的搶修工作就被納入該項目。

《環球時報》記者曾乘船調查湄公河全線通航情況,與美國想方設法拉攏湄公河流域國家對抗中國不同,相關國家政府和民衆更關心的是如何更好地利用湄公河提供的資源來提高生活水平。記者也曾在清盛第一碼頭乘船,一路領略泰、老、緬三國沿湄公河的風光,並前往老撾木棉島購物。同船的泰國遊客帕妮塔說:“我既能欣賞緬甸、老撾等沿岸國家特色景點,還能品味當地經典美食,這都得益於湄公河流域國家互利合作帶來的便利。”

在湄公河面上,總能聽到船長們使用的電臺中傳出漢語、泰語、老撾語等彼此聯絡的聲音,在青山密林中,這些語言伴着湄公河的流水聲顯得分外動聽,而美國政客的鼓譟之聲在這裏顯得微弱而無力,美國試圖把湄公河當成打壓中國的又一條“前線”恐難如願。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