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家长说,孩子特别害怕失败。如果做一件事情没有百分之百成功的把握,她就会果断放弃,怎么劝说都没用。

虽然这位家长多次安慰孩子: “结果不重要,重在过程。”可孩子依然很胆小,不敢轻易去尝试,害怕会失败。

这位家长很苦恼:怎么做,能让孩子坦然面对失败呢?

我知道,这不是一个三两句话就能说得清的问题,所以也在一直思考: 如果讲道理没用,如何帮助孩子改变对失败的认知呢?

如果在一开始,孩子就认为失败是一种常态,那么在面对有可能会失败的事情时,孩子是不是更容易接受呢?

而这,其实也是一种 有名的认知思维——伞兵思维。

伞兵思维的概念一句话:“ 伞兵生来就是被包围的。” 据说,这是美国101空降师指挥官常对伞兵们说的话。

在电影《最长的一天》里,有一个101师的伞兵跳伞失误,直接降落到了德军的指挥部大院里。当他在地上站稳的时候,抬头一看,周围有一群德国士兵正用枪口对准他。只见这个士兵一点也不慌张,反而特别幽默地说:“先生们,对不起,我走错地方了。”

在这样的生死关头,伞兵依然能保持幽默镇定,是因为他长期接受着一种教育:伞兵天生就是被包围的。

这句话听得次数多了,就在伞兵的脑袋里生根发芽,导致当出现意外时,当面对危险时,伞兵反而觉得,这才是常态,就不会惊慌失措,而是能淡定应对。

这就是“伞兵思维”的核心观点:

当你将日常的各种情境(特别是失败)都视作常态时,就会对失败产生免疫力。而且,当你把最坏的情况设为锚点后,所有已经发生的和没有发生的事情,相对于这个锚点来说,都不算什么。

如果以后遇到了意外情况,也能用平常心对待,告诉自己“这很正常”,不会陷入到无用的恐慌当中。

如果以后一切顺利,内心也会充满感恩,体验到收获的愉悦感。而且,这种喜悦还会放大,提升你的自信。

这其实 也是一种针对潜意识的暗示,这种暗示会不断告诉你: 失败是常态,我们要学会接受,然后全力以赴。

最有“伞兵思维”的民族是犹太民族。

犹太人是世界第一聪明人。犹太人人口虽只有1600万人, 却获得了全球22%的诺贝尔奖。爱因斯坦、弗洛伊德、马克思、冯·诺依曼、毕加索、卡夫卡、海涅、肖邦、雷曼兄弟、华纳兄弟、迪士尼、比尔盖茨……人类闪耀的群星中,这些出身犹太的巨星,也是其中最耀眼的。

有人说“世界的财富在美国人手里,美国人的财富,则在犹太人的脑子里”。然而,犹太人有这么傲娇的成就,靠的绝不是他们的智商,而是他们与生俱来,代代相传、生生不息的“伞兵思维”。

在西方文化中,自古就存在着一种排犹情绪。从2000年前罗马摧毁耶路撒冷开始,犹太人就一直在流亡,遭受各种迫害和驱逐,二战时更甚,希特勒就一定要灭了他们,残忍杀害了仅600万犹太人。

所以犹太人对孩子的日常教育,经常会贯穿这样一个问题: “假如有一天你的房子被烧毁,你的财产被抢光,你将带着什么东西逃跑呢?”

这种“居安思危”式的日常教育,让孩子对危险抱有一颗时刻警惕的心,狼没来时,他强身健体,外练本领;进行心理建设,强化内功。狼真来时,他便能从容应对,不至于面对突如其来的危险一惊一乍,在慌乱中屡出昏招。

其实,这种“伞兵思维”,一言以蔽之,就是日常多练习危机应对,提高情商,增强自己面对逆境时的“回弹力”。

“回弹力”是用来描述人们在面对困扰、挫败和威胁时所表现出的生存能力。芬兰的焦点解决大师本·富尔曼先生,这样定义回弹力。

人生在世,不如意事十之八九。决定人生高度的,其实不是爬到山顶的巅峰,而是摔到谷底的回弹能力。

当我提出了我的想法后,这位家长也提出了疑问:“ 这不是有些悲观主义了?这么小的孩子,不应当让她对未来充满希望吗?”

作为家长,我们当然希望孩子生活在快乐当中,希望孩子一辈子都不要经历失败,不要经历那些糟心的事情。

但是,这可能吗?

而且,悲观主义并不是坏事。有研究表明, 积极的悲观主义比乐观主义更能促进一个人的成功,因为它能让人看清现状和自己。

让孩子拥有伞兵思维,是希望孩子在认清了生活的真相之后,仍然能够积极努力。一旦如此,未来看到的都是生活的希望。

最后,这位家长问: “那具体要如何做呢?”

其实,万变不离其宗。不管是帮助孩子建立何种概念,步骤无非三条:

第一,让孩子理解概念是什么意思;第二,让孩子看到概念要如何应用;第三,让孩子自己去亲身体验一下。具体如何发挥,可以看大家各自的教育习惯。

第一,给孩子讲解伞兵思维时,可以 带孩子一起看电影片段,或者绘声绘色地给孩子描述伞兵跳入敌营的故事。

这件事可以做上几遍,然后就可以每天提醒孩子,面对失败时,除了自暴自弃,还可以学习伞兵。

第二, 让孩子看到自己和他人在面对困难时,是如何说服自己坚持下去的;而在看到了不好的结果后,又是如何积极应对和弥补的。

这样做,能让孩子意识到,失败没什么,每个人都会经历失败,打消对失败的恐惧。

第三,在孩子逃避时, 让孩子想想最坏的结果是什么,有没有什么方法让自己接受这样的结果。然后放下对结果的预判,投入其中。

这样一来,孩子即使失败了,也会因为之前有所考虑,而不至于情绪崩溃;而如果结果很好,更能让孩子认识到努力的价值。

思维是我们认识和改变自己的工具。当行为出现问题时,我们要先反思一下,是不是思维出了问题。

伞兵思维不仅适合孩子,也适合我们自己。如果我们把失败当成一种常态,当最终面对失败时,也能更加从容和笃定,获得更多收获。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侵权请联系 我们将及时处理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