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家長說,孩子特別害怕失敗。如果做一件事情沒有百分之百成功的把握,她就會果斷放棄,怎麼勸說都沒用。

雖然這位家長多次安慰孩子: “結果不重要,重在過程。”可孩子依然很膽小,不敢輕易去嘗試,害怕會失敗。

這位家長很苦惱:怎麼做,能讓孩子坦然面對失敗呢?

我知道,這不是一個三兩句話就能說得清的問題,所以也在一直思考: 如果講道理沒用,如何幫助孩子改變對失敗的認知呢?

如果在一開始,孩子就認爲失敗是一種常態,那麼在面對有可能會失敗的事情時,孩子是不是更容易接受呢?

而這,其實也是一種 有名的認知思維——傘兵思維。

傘兵思維的概念一句話:“ 傘兵生來就是被包圍的。” 據說,這是美國101空降師指揮官常對傘兵們說的話。

在電影《最長的一天》裏,有一個101師的傘兵跳傘失誤,直接降落到了德軍的指揮部大院裏。當他在地上站穩的時候,抬頭一看,周圍有一羣德國士兵正用槍口對準他。只見這個士兵一點也不慌張,反而特別幽默地說:“先生們,對不起,我走錯地方了。”

在這樣的生死關頭,傘兵依然能保持幽默鎮定,是因爲他長期接受着一種教育:傘兵天生就是被包圍的。

這句話聽得次數多了,就在傘兵的腦袋裏生根發芽,導致當出現意外時,當面對危險時,傘兵反而覺得,這纔是常態,就不會驚慌失措,而是能淡定應對。

這就是“傘兵思維”的核心觀點:

當你將日常的各種情境(特別是失敗)都視作常態時,就會對失敗產生免疫力。而且,當你把最壞的情況設爲錨點後,所有已經發生的和沒有發生的事情,相對於這個錨點來說,都不算什麼。

如果以後遇到了意外情況,也能用平常心對待,告訴自己“這很正常”,不會陷入到無用的恐慌當中。

如果以後一切順利,內心也會充滿感恩,體驗到收穫的愉悅感。而且,這種喜悅還會放大,提升你的自信。

這其實 也是一種針對潛意識的暗示,這種暗示會不斷告訴你: 失敗是常態,我們要學會接受,然後全力以赴。

最有“傘兵思維”的民族是猶太民族。

猶太人是世界第一聰明人。猶太人人口雖只有1600萬人, 卻獲得了全球22%的諾貝爾獎。愛因斯坦、弗洛伊德、馬克思、馮·諾依曼、畢加索、卡夫卡、海涅、肖邦、雷曼兄弟、華納兄弟、迪士尼、比爾蓋茨……人類閃耀的羣星中,這些出身猶太的巨星,也是其中最耀眼的。

有人說“世界的財富在美國人手裏,美國人的財富,則在猶太人的腦子裏”。然而,猶太人有這麼傲嬌的成就,靠的絕不是他們的智商,而是他們與生俱來,代代相傳、生生不息的“傘兵思維”。

在西方文化中,自古就存在着一種排猶情緒。從2000年前羅馬摧毀耶路撒冷開始,猶太人就一直在流亡,遭受各種迫害和驅逐,二戰時更甚,希特勒就一定要滅了他們,殘忍殺害了僅600萬猶太人。

所以猶太人對孩子的日常教育,經常會貫穿這樣一個問題: “假如有一天你的房子被燒燬,你的財產被搶光,你將帶着什麼東西逃跑呢?”

這種“居安思危”式的日常教育,讓孩子對危險抱有一顆時刻警惕的心,狼沒來時,他強身健體,外練本領;進行心理建設,強化內功。狼真來時,他便能從容應對,不至於面對突如其來的危險一驚一乍,在慌亂中屢出昏招。

其實,這種“傘兵思維”,一言以蔽之,就是日常多練習危機應對,提高情商,增強自己面對逆境時的“回彈力”。

“回彈力”是用來描述人們在面對困擾、挫敗和威脅時所表現出的生存能力。芬蘭的焦點解決大師本·富爾曼先生,這樣定義回彈力。

人生在世,不如意事十之八九。決定人生高度的,其實不是爬到山頂的巔峯,而是摔到谷底的回彈能力。

當我提出了我的想法後,這位家長也提出了疑問:“ 這不是有些悲觀主義了?這麼小的孩子,不應當讓她對未來充滿希望嗎?”

作爲家長,我們當然希望孩子生活在快樂當中,希望孩子一輩子都不要經歷失敗,不要經歷那些糟心的事情。

但是,這可能嗎?

而且,悲觀主義並不是壞事。有研究表明, 積極的悲觀主義比樂觀主義更能促進一個人的成功,因爲它能讓人看清現狀和自己。

讓孩子擁有傘兵思維,是希望孩子在認清了生活的真相之後,仍然能夠積極努力。一旦如此,未來看到的都是生活的希望。

最後,這位家長問: “那具體要如何做呢?”

其實,萬變不離其宗。不管是幫助孩子建立何種概念,步驟無非三條:

第一,讓孩子理解概念是什麼意思;第二,讓孩子看到概念要如何應用;第三,讓孩子自己去親身體驗一下。具體如何發揮,可以看大家各自的教育習慣。

第一,給孩子講解傘兵思維時,可以 帶孩子一起看電影片段,或者繪聲繪色地給孩子描述傘兵跳入敵營的故事。

這件事可以做上幾遍,然後就可以每天提醒孩子,面對失敗時,除了自暴自棄,還可以學習傘兵。

第二, 讓孩子看到自己和他人在面對困難時,是如何說服自己堅持下去的;而在看到了不好的結果後,又是如何積極應對和彌補的。

這樣做,能讓孩子意識到,失敗沒什麼,每個人都會經歷失敗,打消對失敗的恐懼。

第三,在孩子逃避時, 讓孩子想想最壞的結果是什麼,有沒有什麼方法讓自己接受這樣的結果。然後放下對結果的預判,投入其中。

這樣一來,孩子即使失敗了,也會因爲之前有所考慮,而不至於情緒崩潰;而如果結果很好,更能讓孩子認識到努力的價值。

思維是我們認識和改變自己的工具。當行爲出現問題時,我們要先反思一下,是不是思維出了問題。

傘兵思維不僅適合孩子,也適合我們自己。如果我們把失敗當成一種常態,當最終面對失敗時,也能更加從容和篤定,獲得更多收穫。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如有侵權請聯繫 我們將及時處理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