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期易地扶貧搬遷啓動前,甘肅省古浪縣十八里堡鄉中團村村民進行零星養殖 中共甘肅省古浪縣委宣傳部供圖

甘肅省古浪縣移民區爲民新村社區搭建了養殖暖棚(2017年9月攝) 中共甘肅省古浪縣委宣傳部供圖

除個別特殊戶外,甘肅省所有建檔立卡搬遷戶已實現產業全覆蓋

“只有產業真正振興,‘發展’這駕馬車趕馬上路纔有源源不斷的強勁動力。”

走規模化、智能化、職業化、高附加值之路,甘肅致力四輪驅動,打造易地扶貧地產業振興的新引擎

文 |《瞭望》新聞週刊記者 王博 崔翰超

產業發展關係易地扶貧搬遷的造血能力。

甘肅省近年通過統籌規劃、精準施策,不僅讓易地扶貧搬遷者有房住、有飯喫,還通過發展產業,讓搬遷者“穩得住、能就業、有收入,日子越過越好”。

記者從甘肅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獲悉,截至目前,甘肅省“十三五”期間已有49.9萬建檔立卡貧困人口搬遷入住11.4萬套安置住房;10.3萬戶具備勞動能力且有就業意願的建檔立卡搬遷家庭實現每戶至少1人就業;除個別特殊戶外,所有建檔立卡搬遷戶已實現產業全覆蓋。

“山下的日子纔有奔頭”

甘肅省武威市古浪縣,雄渾遼闊的大漠之中,12個移民新村拔地而起,組成黃花灘生態移民區。這是當地6萬多名羣衆新生活的起點。

富民新村是其中之一。站在村中央環顧四周,各類產業緊緊圍繞,東邊是迎風挺立的山楂林、油桃林等經濟林木,西邊是日光溫室,辣椒、西紅柿等蔬菜正開花結果,北邊是養殖大棚,牛羊正茁壯成長,南邊是一條橫貫東西打通外界市場的大馬路,它們共同形成了四面八方皆“出路”的脫貧致富奔小康格局。

“原來哪有這條件!”富民新村村民鍾華魁說。他家原住古浪縣南部的貧困山區,土地貧瘠,乾旱少雨,常年靠天喫飯,爲了生計,他不得不外出打工貼補家用,一年到頭僅收入1萬多元。同他一樣生活在此的萬千羣衆也受困於此,既沒條件發展產業,也談不上脫貧致富。

轉機發生在2012年後。古浪縣政府決定通過易地扶貧搬遷工程,將古浪縣南部貧困山區數十個行政村整體搬遷至黃花灘生態移民區,這裏土地平整,交通便利,日照充足,比在大山裏發展產業條件好。

記者在黃花灘生態移民區看到,搬遷羣衆正在地方政府指導下,按照“多采光、少用水、新技術、高效益”的理念,發展以日光溫室精細果蔬爲主的現代絲路寒旱農業、以牛羊雞鴿爲主的舍飼養殖產業等。截至目前,黃花灘生態移民區已累計建成日光溫室6828座1.36萬畝,養殖暖棚2.4萬座133萬平方米,發展特色經濟林2.1萬畝,種植梭梭接種肉蓯蓉1.06萬畝。

鍾華魁承包了3座種植辣椒的日光溫室,還養殖了近300只羊,2019年收入達15萬元。“我已從過去的‘小工’變‘小農場主’了。”鍾華魁笑着說,“山下的日子纔有奔頭。”

記者瞭解到,截至2019年底,搬至黃花灘生態移民區的羣衆已入住1.53萬戶,覆蓋6.24萬人,相當於古浪縣南部貧困山區的絕大多數羣衆搬離了原住地。而原住地因少人干擾,生態也得到改善。

甘肅省發改委副主任翟建軍告訴記者,黃花灘生態移民區的建設,走出了一條高深山區貧困羣衆易地搬遷脫貧致富和祁連山生態環境保護雙贏的扶貧開發新路子。

“這麼好的日子,再也不想走了”

沿古浪縣富民新村向南一百多公里是天祝藏族自治縣松山鎮,這裏也坐落着一座搬遷移民點——德吉新村,與富民新村利用熱資源發展產業不同,該地發展的藜麥種植產業主要依託冷資源。

據悉,地處海拔2500米以上的松山鎮,年平均氣溫只有1.3℃,是藜麥種植的“風水寶地”。藜麥原產於安第斯山脈的哥倫比亞、厄瓜多爾等的中高海拔山區,耐旱、耐寒、耐鹽,因低糖等特點備受現代人喜歡,市場價格比普通穀類高很多。2017年,天祝縣通過招商引資,重點扶持藜麥種植產業,對種植藜麥的羣衆每畝補貼400元,龍頭企業還通過訂單農業收購藜麥,免除羣衆售賣之憂。

德吉新村移民也藉此跑出了“加速度”。以李鴻萍爲例,她搬至德吉新村前還對下山喫什麼憂心忡忡,搬遷後才發現房子變好了,孩子上學變方便了,生產方式變高效了,收入也變高了。

“之前在山區,許多田地都是仰角25度的坡地,只能用‘牛擡槓’方式一點點耕作,如今500畝藜麥地,一馬平川,用大型農機能把過去3天干不完的活1天干完。”李鴻萍告訴記者,僅2019年她家各項收入就達27萬元。“這麼好的日子,再也不想走了。”

這一切離不開當地對發展易地扶貧產業的精準定位。天祝藏族自治縣農業農村局農業產業化服務中心副主任富新年告訴記者,“沒有條件好不好,只有產業適合不適合。”

事實上,整個甘肅省對易地扶貧產業的核心思路就是因地制宜。翟建軍表示,甘肅地形複雜,高山、盆地、平川、沙漠和戈壁等兼而有之,羣衆面臨的困境各有不同,只有根據不同地區的發展優勢和特點“對症下藥”,才能讓易地扶貧取得實效。

記者瞭解到,目前甘肅省正在發展“牛羊菜果薯藥”六大特色產業和“小庭院、小家禽、小手工、小買賣、小作坊”五小產業,且已成爲我國重要的優質牛羊肉生產供給基地之一和以河西走廊爲中心輻射中亞、西亞、南亞和歐洲的蔬菜供應中心。

與此同時,甘肅省還通過特色種養、設施農業、扶貧車間、鄉村旅遊、公益崗位、技能培訓等措施,引導搬遷羣衆在安置點就地就近就業,夯實脫貧基礎。

打造產業振興的新引擎

易地扶貧搬遷點只是爲搬遷的貧困人羣穩住了脫貧的基本盤,讓他們擺脫了窮山惡水,有了發展產業的條件和基礎,但未來要實現產業振興還要打造產業發展的新引擎。

“只有產業真正振興,‘發展’這駕馬車趕馬上路纔有源源不斷的強勁動力。”翟建軍說。

這方面,甘肅省提出四條發展路徑,希望通過四輪驅動,促進易地扶貧搬遷點實現產業振興,鄉村振興。

一是走規模化產業之路。古浪縣農業農村局副局長朱全成表示,易地扶貧搬遷將之前分散於各個山頭、溝壑的羣衆聚在一起抱團取暖,不僅解決了羣衆的發展問題,還實現了資源的優化配置,有效放大了基礎設施的集約效應、公共服務的組合效應和社會化服務的規模效應。同時通過因地制宜發展優勢產業,聚力各搬遷點形成產業集聚效應。未來一旦形成規模,搬遷點便能更好對接外部市場,在招商引資上更有底氣,進而帶來專業化的產業鏈和配套產業。

二是走職業化經理人之路。多位受訪幹部表示,在各個扶貧搬遷點,產業能發展,羣衆願意搞產業,致富帶頭人作用不可小覷。隨着搬遷點產業不斷發展,這些致富帶頭人將是下一步發展的稀缺資源。未來需要將“腦袋靈光”“手腳麻利”的致富帶頭人培養成能準確把握市場脈搏的農業職業經理人,同時要加大人才引進力度,爲構建產業體系及時對接市場做好準備。

三是走高附加值產品之路。翟建軍認爲,接下來要根據各個搬遷點的產業發展情況,鼓勵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與搬遷羣衆建立多種形式的利益聯結機制,形成多主體參與、多要素聚集、多業態發展的態勢,有效延伸產業鏈,逐級提升產品附加值,鞏固和擴大產業扶貧成果,促進搬遷羣衆持續增收。

四是走智能化產業之路。受訪幹部表示,目前搬遷點還存在大大小小的技術難題和客觀限制,未來還需通過不斷應用智能溫室、大數據等高科技手段,大幅提高易地扶貧搬遷點的生產力,減少生產成本,讓搬遷羣衆快馬加鞭奔小康。

編輯:李婷婷

責編:徐誠誠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