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農民是個巨大的羣體。全國14億人口,其中7億爲農業人口,而常年居住在農村的居民大約有4億,佔我國人口總量近3成。那麼這些農村居民收入如何?據瞭解,他們每月收入不足1000元,平均年收入還不到一萬元,這還包括了從事畜牧業和水產養殖業、漁業的牧民、漁民,而真正靠種地爲生的農民,收入則更加低了。

一位網友2019年分享了自家種地收入真實情況:

我們家是農民,五口人。有四畝半的耕地,平均一人九分,不算多也不少。每年種小麥和玉米,小麥畝產約900斤每年,價格大約是1.1~1.2元,玉米畝產約1350斤每年,價格在0.7~0.8元,小麥和玉米一年各種一次,這樣每畝糧食毛收入大致在2050元。每年使用別人的機器耕種,早年300元每畝,現在已經漲到400每畝了,去掉澆水、施肥、除草、滅蟲、保險、育種等開支,大概要花掉260塊錢每畝。這樣算下來,每畝淨收入1380,加上國家補貼500元。那麼,種地一年,總收入大概是6000塊。

五口人(包括老人小孩),年收入6000塊,平均下來就是每人一千多一點。你可能不會相信這個數據,但事實就是這樣。當然,這裏說的就是單純種地的收入。種果樹、養鴨養鴨之類的收入未算入。

農民面朝黃土背朝天,辛苦勞作,日復一日,應該是最苦又最累的工作了吧。農民這麼苦又這麼累,收入爲什麼這麼低呢?

農民收入低,無外乎內外兩個因素

一、地理環境受限,耕種規模小,成果少

中國不像美國等國家,土地資源類型複雜,丘陵、荒漠、戈壁地帶較多,可耕種的面積少,人均面積也少。最重要的問題是,這些耕地分佈比較零星(特別是南方),這一茬那一茬的,不像美國的耕地一大片一大片連起來的。這種情況下,中國的農民,以家庭爲單位,每戶負責耕種幾畝地。如此,規模就太小,產量低,而且機械化程度、效率也不高。像上文說的例子,五口人才有四畝半的耕地,種小麥,一年的收成不過幾千斤,由於面積太小,機械化種植成本高,不划算,只能靠人畜力。

雖然農民一年到頭很苦很累,然而成果就是這麼多了,拿什麼去換錢?收入又怎麼可能提高?如果說靠國家提高補貼和提高糧食價格來提高農民收入,農民倒是開心了,但廣大的非農民肯定不樂意啊,錢補貼給農民了,糧食價格又高了,錢從哪裏來?還不是廣大老百姓來買單。所以說這是不實際的。

農民,特別是單純種地的農民,收入低,自然有其現實原因,那就是地理環境因素制約,這是我們改變不了的。

二、農民自身文化程度有限,缺乏眼界

農民收入低,有外因,當然也更有內因。上次有個新聞,90後海歸女碩士回家鄉承包2400畝的荒山當了農民,做得有聲有色,結果你們猜怎麼着,被當地村民當成反面教材教育孩子:千萬不要學她啊,要好好讀書,別回農村當農民!

通過這件事就說明農民身上有兩個問題,1、自身文化程度不高。村民告誡孩子要好好讀書,不要當農民,反過來說,那就是當農民的就是讀書不好的人了,事實上也確如此。而且村民說的這句話還包含有對農民的歧視。2、缺乏眼界,沒有遠見,思想也跟不上。海歸女回鄉當農民的事情就是個例子。海歸碩士生就不能當農民了呢?清華北大畢業的就不能當屠夫賣豬肉了嗎?這便是思想落後的表現。

任正非也說過:……沒有戰略的遠見,沒有清晰的目光,短期努力就會像幾千年的農民種地一樣,日復一日。他說的自然是企業,然而,他的話卻也間接透露出了“農民日復一日種地,缺乏遠見和目光”的事實。

我家鄉是廣西沿海的,認識有靠水產養殖和出海打魚爲生的漁民(農民),一般,只要能受得了苦,有技術,一般年收入三四十萬是沒有太大問題的(如果有天災、意外另說,風險是肯定避免不了的)。一些人,兩三年時間,就可以全款在縣城買房。其實,如果沒什麼養殖技術的話,我告訴你,去賣鹹魚吧,一年也同樣有幾十萬的收入。當然這已經不屬於農民範疇了。

所以,我們的結論是,窮的從來就不是農民,窮的是“沒文化”和“缺乏眼光”。

消滅農民,才能國富民強?

北大有一個王教授,他說,要消滅農民,才能國富民強,結果引起了網民一片謾罵。要我看,王教授被罵真是活該,農民又不是敵人,誰讓你“消滅”農民呢,是這樣說話的嗎!但是,我們也得承認,王教授的說的話在邏輯上是沒太大問題的,換一個正確表述,那就是:未來農民消失,國富民強。或者說,未來國富民強,農民消失。反正這兩者是互相作用,互相促進,怎麼說都行。

有人可能會反駁了,你說的也不對啊!農民怎麼可能會消失呢!他們去哪裏了呢?如果農民都消失了,誰種地,誰生產糧食?

是啊,農民去哪裏了?當農民收入太低,實在沒有出路的時候,如果眼界足夠寬闊的話,他們自然會想辦法轉化身份。比如上面我說的,去賣鹹魚。這就是屬於第三產業了。那麼,農民走了,誰種糧呢?糧食當然不可能全靠進口,中國還是有大量的人專門生產糧食,但未來已經不是農民在生產糧食了,而是工人。從“農民”到“工人”,並不是玩文字遊戲,不是簡單的字面上的轉換,而是本質發生了轉變。

首先,種植、養殖,不再是家庭作坊式的生產組織形式了,很可能是類似公司的形式,更大、更有效的組織,更高產量和生產效率。其次,工人的文化程度將大大提升,分工更加明細,機械化,智能化,工人勞動強度大大下降。最後,由於集體力量大,成果豐厚,工人的收入自然是水漲船高,節節上升。

綜上,未來,農民會消失。取而代之是更高收入和更高地位的工人。而促進這一轉變的槓桿只有科技和文化。

我是小鐘叔叔。程序員,敲過代碼,開發過程序;喜歡碼字,發表過散文和故事。從事文字編輯工作九年,理性又不缺感性。您的關注,是我的動力。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