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芾是北宋时期很有影响力的书法家,如果单纯地从笔法上来看,米芾所创造的书法成就要大于苏东坡和黄庭坚。为什么这样说?这是因为米芾在书写中发现并使用了宋以前所流失的用笔方法——绞转与驻留,而苏东坡和他同时代的人却没有这样的发现与创造,只是他们创立了“尚意”的艺术思想。

这个见证见于米芾在他所著的《海岳名言》中有所论述:“字之八面,唯尚真楷见之,大小各有分。智永有八面,已少钟法。丁道护、欧、虞笔始匀,古法亡矣。”这里,米芾提出了字有八面,当然,这个“八面”主要说的是字形的问题,是对魏晋南北朝书法的一个总体认识,但是,任何书体都离不开一个核心的要义,那就是笔法问题。米芾很看重书法中的笔法,他曾自负地说到:“善书者只有一笔,而我独有四面。”

点击加载图片

为了便于理解米芾所说的“字有四面”,我们必须用毛笔来作进一步的解释。毛笔的形状是圆锥体的,当我们在写字时,往往会用到它的一个面,例如,写一个横画时,的一个面在运动过程中就会在纸上留下痕迹,这时,米芾就说到“善书者只有一笔”,而他自己却是四面,这就是一个看似令人费解的过程了。然而,如果懂得笔法的人,尤其是懂得绞转笔法的人都会知道,只有运用了这个笔法以后,才会让毛笔的四面(圆锥)与纸面充分交融,达到一个高级笔法的运笔过程。

点击加载图片

横画

我们知道,楷书是由隶书递进演变而来的,这个演变过程也是很漫长的,而伴随它的笔法也是始终形影不离的。研究书法史的人都知道,隶书在演变过程中,一个支脉向着草书化发展而去,另一个是朝着楷书而来,如果我们把笔法作一个简单地梳理,就能大约看到笔法在楷书中的重要性了。

隶书保留了篆书的主要用笔习惯,即中锋用笔,它的起笔要以藏锋为主,在中段行进中,仍然以少量的提按用笔为辅,收笔时作藏锋处理,但是,在撇画、捺画及转折时,却以绞转笔法为重要手段,实现隶书的主要书写方法。就楷书而言,它在演变过程中,仍然保留了隶书的这些书写笔法,这一说法是符合历史观的,是一个递进的演变,并不是说,因为书体不同,而笔法就出现了完全不同的方法。

点击加载图片

东汉隶书

魏晋时期是楷书形成、规范、发展的重要时期,人们常说学习书法要“取法乎上”,要向“高古”学习,其实意思是说,要向书体产生、萌生、转变的那个时期学习,主要是学习它的笔法。魏晋南北朝时期,楷书也出现了多元化的发展道路,但这个时期的笔法始终没有改变,即篆笔法。笔法是一个极其复杂的书写运动,因为笔法在书写活动中的不断演变及改进,字形也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邱振中在《书法的形态与阐述》中指出:“用笔习惯是可能改变的,这种改变同字体的改变确实存在某种联系,但不是指这种人为规定的字体改变,而是指那种由社会境遇改变而引起的,隐藏在形式内部的缓慢而不可抗拒的变化。”

点击加载图片

魏碑作品

魏晋时期是笔法是较为完整的一个时期,因为它保留了书法在演变过程中的一切可能性。但因演变及书体发展的需要,有些笔法就会有一定的流失,可能是因“用笔习惯的可能改变,也可以能是”社会境遇“而发生的改变。魏晋时期有大量的魏碑作品出现,尽管这些作品在营造某种宏大、正大气象,但它的笔法仍然与前期的隶书保持在同样一个水平之上,魏碑的笔法注重点画的顶部和转折之处,并且通过夸张以后,继而达到醒目、庄严的需要,而不幸的是,此时的绞转笔法已经有所流失,因为它在运笔过程中主要以平移为主要手法。

点击加载图片

魏碑作品

当然,魏碑书法是楷书的一个分支,它在书写当中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笔法,这就是提按,我们注意到,魏碑之所以有醒目、庄严、刚劲的艺术效果,与它的笔法关系十分密切。在魏碑的起笔处,通过提按笔法,强化它的这一特性,起笔时,强力的按笔,紧接着迅速提笔,这既是笔法的改进,也是书写习惯的表现,而它的转折处刚劲有力,也是采用了同样的方法来实现的。这一笔法在所有魏碑书法中得到了普遍运用。

同样,在草书的演进过程中,原来笔法中少量的提按取而代之是绞转笔法的大量使用。这一书写习惯或笔法的形成与早期的简书都有很大关系,这里不作过多论述。

“结构的简化,表现于笔画的减省;点画的简化,表现于屈曲的线条趋于平直。后者对笔法的简化具有决定性的意义。”(邱振中)在楷书逐渐形成的过程中,也就是说,早期的简书在向楷书演化中,某些笔画得到了节减,书写时的笔法也与之发生了简化。三国时期的很多简书都能充分说明这个现象。 如下图中虽为景元年间的简书,但很多字已经出现了楷书初期的稚形,尤其是用笔上提按程度明显加强。

点击加载图片

魏晋简书

历史到了唐代,楷书得到了进一步的规范,与此同时,笔法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演进,尤其是绞转笔法的消弱和提按笔法的加强,是唐代楷书的一个显著特征。

明代学者丰坊说:“昔人传笔诀云:‘双钩悬腕,让左侧右,虚掌实指,意前笔后。’论书势云:‘如屋漏痕,如壁坼,如锥画沙,如印印泥,如折钗股。”自钟、王以来,知此秘者……唐则欧阳信本、虞伯施、褚登善、薛纯陀、薛嗣通、孙过庭、钟绍京、贾膺福、李泰和、贺季真、李太白、张伯高、杜子美、颜清臣、柳诚悬。”这里,丰坊所列人中,我们提出一位有实例记载的书家,张旭将“笔法”传给了颜真卿,而他又与怀素时常交流笔法,从这里就可以看出,颜真卿所得笔法是“自钟、王以来”的,也就是魏晋时期的笔法是最为完善的。

点击加载图片

颜真卿书法

但是,唐代楷书在不断兴盛和完备的情况下,楷书的提按笔法得到增强,这与魏晋是有所不同的。“初唐楷书中,只有少数作品稍微保留了绞转的遗意,绝大多数作品都继承了南北朝与隋代楷书以提按为主、夸张端部与折点的笔法。”(邱振中)然而不同的是,历代书家都认为颜真卿书法是一座高峰,为什么会如此?这是因为颜真卿书法中得到了张旭的笔法(绞转或篆籀),加上提按及对端部的处理,才显得高古和追遗之感,这与前面我们讨论魏晋笔法的特点是相吻合的,也是符合历史观的。

点击加载图片

张即之楷书

随着楷书结构的不断完善,唐代的楷书已经被推上了规范、法度已经相当完备。所谓法度,就是指在楷书书写中所遵循的必要的笔法与字形规范。唐代书法在李世民的推举下,实现“尽善尽美”的艺术性要求,而“尽善尽美”正是李世民以魏晋王羲之书法为标榜的,这种情况下,可能李世民更为重视字形结构,并未对笔法,尤其是古老的笔法做出来过多的研究。李世民在《晋书王羲之传论》中说到:“旷观古今,堪称尽善尽美者,岂惟王逸少乎!观其点曳之工,裁成之妙,烟霏雾结,状若断而还连,凤蘙龙盘,势如斜而反正,玩之不觉为倦,览之莫识其端。”从他所论述的这段话中可以看出,对魏晋笔法的阐述是只字未提的,只是对点画、字形极力推举,因此而推动了唐代楷书在字形结构上的“尽善尽美”,也为楷书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思想认识上的基础。

点击加载图片

李世民书法

关于楷书笔法的问题,历代皆有名家所述。唐代书法家孙过庭说:“夫劲逮者,超逸之机,迟留者,赏会之致。将返其逮,行臻会美之方,专溺于迟,终爽绝伦之妙。”现代美学家宗白华也说:“用笔有中锋、藏锋、出锋、方笔、圆笔、轻重、疾徐,等等区别。”所有这些,都是从书法的用笔上讨论书法的书写成意境之美。可不幸的是,由于历史及字形发展的变化,楷书在五代之后,这一完备的书写笔法有所失传,尤其是进入北宋以后,一些文人在寻找探讨过去书法中的古老笔法时,因缺乏“口传手授”的现场感受,在没有“真凭实据”的情况下,才使得“尚意”书法有所发展。

北宋时期的书法名家是苏东坡、黄庭坚和米芾等人,他们既是书法方面的领军人物,也是“尚意”书法的开拓者,可以说,他们是在继承和弘扬中国传统书法文化的主要思考者和实践者。

现在我们回过头来,说一下为什么米芾的书法成就是那个时期最为可贵的。

点击加载图片

黄庭坚书法

米芾的“独有四面”之说,是在没有“口传手授”的情况下,经过自己艰苦卓绝的努力探索下而完成了古老笔法的再现,可以说,他的这一“发现”,把北宋书法在笔法上与魏晋进行了“接轨”,其主要成就就在于重新找到了魏晋与颜真卿笔法中的绞转之法,因此,他的“独有四面”就是这个来历。这一成就也可从明清书法的基本历程中可见一斑。明清书法之所以成为“台阁体”,使得一些书家为此而“苦恼”,就在于他们在书写中仍然失去了古老笔法所致,而不得不重新走上了魏晋南北朝的碑碣和两汉隶书的根本之上,这就说明,古老笔法是深藏于魏晋书法大系统之中。而书法史也往往是由远及近,由近及远,如此往复的,这才是笔法的魅力所在。

欢迎关注,书法知识持续放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