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闻道,夕死可矣。获得规律就获得了自由,可见人对于规律的渴求。

规律没有形状,却是实实在在的存在,能够感知能够描述,作为事物无法分割的一部分出现,人试图格物致知将其显露出来。

水在0°C结冰,又在0°C融化,在100°C时沸腾气化,又在低于100°C时液化,而这一切都又与环境压力相关。这就是规律。这一规律本身就是水的一部分。反过来,如果水不存在,这些规律也就无从感知。

以金作器,器器皆金。在金属以矿物质形态存在之前,金属的特性已经处于存在与不存在之间的状态,直到金属以矿物质出现以后,金属的特性就存在了,矿物质被挖掘出来炼成金属,它的特性才真正地被全部展示出来。比如坚硬、热传导效率高、具有延展性、密度大等特性。在将金属做成容器以后,它的这些特性并没有消失,同时多了一些功用。比如可以盛水、油,还可以盛饭。所盛东西的多少和容积相关,而所盛东西是否会快速冷却和容器的厚薄、是否有盖子相关。由此展现出三个不同层次的规律。

第一层规律存在于虚无中,没有实体的依托,可以说存在,也可以说不存在;第二层规律存在于实体世界,当金属开始以实物的形态出现,马上就具备了金属的特性;第三层规律存在于金属的功用层次,有了金属就可以做成各种形状的东西,就有了不同的功用,这些东西的功用又形成了一层规律。

下一层的规律继承了上一层的规律,下一层的规律可以看成上一层规律的具化。我们无法想象一个没有金属特性的金属杯子是什么样,确实世界上也不存在这样的金属杯子。

然而规律毕竟是规律,能被感知和描述,却看不见摸不着。能够用心感知的规律,确确实实是事物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体用之前、体、用三个层次展现出规律的三个层面。

由此,我们认识规律也有了三个层面。处于不同层面看问题,角度和视野会有差别。而角度和视野决定了结论。

实体出现前的规律、实体的规律、功用的规律对应着认识事物的三个层面。

当我们处于实体和功用层面去探究实体出现前的规律,试图窥一斑而知全貌,不是没有可能,是很有可能,但总会出现“瞎子摸象”、“横看成岭侧成峰,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局面。

越是在实体和功用层面的发现,越是令人兴奋,因为这个层次的规律最容易被感知到,一说就明白。但是体用层面的规律如果越是容易证实,越是碎片化,离第一层规律就越远。

在体用层面去推测规律的规律,以及规律转化为体用的规律,无异于在半山腰去观察山顶,能窥见一斑都算是幸运的了。

人类是自然整体的一部分,整体能够被部分感知也是自然规律之一,但是我们要知道,如果体用层面和两者转化的规律能够用逻辑解释和预测,那么体用出现前的规律就已经超越了逻辑,但这部分规律却一直在起作用。

大道无形而存于万物。

就如没有一个不具金属特性的金属杯子一样,我们也无法想象一个不具自然规律的人。

无中生有,有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一直伴随在转化的过程中和体用之中,这还是规律。

自然无善无恶,正是“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这一规律伴随着体用出现前后。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必然继承了无善无恶的特性,但在体用层面分出了善恶,这同样是规律之一。

可见,体用必然与规律同时存在,体用脱离不开规律,但体用之前的规律虽然能够被感知,但又是言语道断,心行处灭,当处发生当处寂灭,处于存在与不存在之间,是可以脱离实体“存在”的。

探究规律是人的本能之一,这种本能也是规律之一。

作为事物一部分的规律如果没有事物的出现也就无从展现,处于有无之间的规律不是另一种存在,而是事物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规律随体用的出现而出现,又随体用的消失而消失。而体用之前的规律无需依托时间和空间,可以独立存在,实际上连存在与不存在都无法言说。

事物继承了体用之前的规律,人能够感知这一规律,也许这就是佛道两家追求的空无境界,而这一境界的功用无穷无尽。

以上论述仍然是处于体用层面的推测,难免瞎子摸象,并非站在规律的规律层面的亲身体验。

此文用语言揣测了一些规律,但是能够用语言描述出来的都非真实,各位看官,探究体用之前的规律和规律的规律的脚步不能停止啊。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