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聞道,夕死可矣。獲得規律就獲得了自由,可見人對於規律的渴求。

規律沒有形狀,卻是實實在在的存在,能夠感知能夠描述,作爲事物無法分割的一部分出現,人試圖格物致知將其顯露出來。

水在0°C結冰,又在0°C融化,在100°C時沸騰氣化,又在低於100°C時液化,而這一切都又與環境壓力相關。這就是規律。這一規律本身就是水的一部分。反過來,如果水不存在,這些規律也就無從感知。

以金作器,器器皆金。在金屬以礦物質形態存在之前,金屬的特性已經處於存在與不存在之間的狀態,直到金屬以礦物質出現以後,金屬的特性就存在了,礦物質被挖掘出來煉成金屬,它的特性才真正地被全部展示出來。比如堅硬、熱傳導效率高、具有延展性、密度大等特性。在將金屬做成容器以後,它的這些特性並沒有消失,同時多了一些功用。比如可以盛水、油,還可以盛飯。所盛東西的多少和容積相關,而所盛東西是否會快速冷卻和容器的厚薄、是否有蓋子相關。由此展現出三個不同層次的規律。

第一層規律存在於虛無中,沒有實體的依託,可以說存在,也可以說不存在;第二層規律存在於實體世界,當金屬開始以實物的形態出現,馬上就具備了金屬的特性;第三層規律存在於金屬的功用層次,有了金屬就可以做成各種形狀的東西,就有了不同的功用,這些東西的功用又形成了一層規律。

下一層的規律繼承了上一層的規律,下一層的規律可以看成上一層規律的具化。我們無法想象一個沒有金屬特性的金屬杯子是什麼樣,確實世界上也不存在這樣的金屬杯子。

然而規律畢竟是規律,能被感知和描述,卻看不見摸不着。能夠用心感知的規律,確確實實是事物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體用之前、體、用三個層次展現出規律的三個層面。

由此,我們認識規律也有了三個層面。處於不同層面看問題,角度和視野會有差別。而角度和視野決定了結論。

實體出現前的規律、實體的規律、功用的規律對應着認識事物的三個層面。

當我們處於實體和功用層面去探究實體出現前的規律,試圖窺一斑而知全貌,不是沒有可能,是很有可能,但總會出現“瞎子摸象”、“橫看成嶺側成峯,只緣身在此山中”的局面。

越是在實體和功用層面的發現,越是令人興奮,因爲這個層次的規律最容易被感知到,一說就明白。但是體用層面的規律如果越是容易證實,越是碎片化,離第一層規律就越遠。

在體用層面去推測規律的規律,以及規律轉化爲體用的規律,無異於在半山腰去觀察山頂,能窺見一斑都算是幸運的了。

人類是自然整體的一部分,整體能夠被部分感知也是自然規律之一,但是我們要知道,如果體用層面和兩者轉化的規律能夠用邏輯解釋和預測,那麼體用出現前的規律就已經超越了邏輯,但這部分規律卻一直在起作用。

大道無形而存於萬物。

就如沒有一個不具金屬特性的金屬杯子一樣,我們也無法想象一個不具自然規律的人。

無中生有,有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道一直伴隨在轉化的過程中和體用之中,這還是規律。

自然無善無惡,正是“天地不仁,以萬物爲芻狗”,這一規律伴隨着體用出現前後。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必然繼承了無善無惡的特性,但在體用層面分出了善惡,這同樣是規律之一。

可見,體用必然與規律同時存在,體用脫離不開規律,但體用之前的規律雖然能夠被感知,但又是言語道斷,心行處滅,當處發生當處寂滅,處於存在與不存在之間,是可以脫離實體“存在”的。

探究規律是人的本能之一,這種本能也是規律之一。

作爲事物一部分的規律如果沒有事物的出現也就無從展現,處於有無之間的規律不是另一種存在,而是事物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規律隨體用的出現而出現,又隨體用的消失而消失。而體用之前的規律無需依託時間和空間,可以獨立存在,實際上連存在與不存在都無法言說。

事物繼承了體用之前的規律,人能夠感知這一規律,也許這就是佛道兩家追求的空無境界,而這一境界的功用無窮無盡。

以上論述仍然是處於體用層面的推測,難免瞎子摸象,並非站在規律的規律層面的親身體驗。

此文用語言揣測了一些規律,但是能夠用語言描述出來的都非真實,各位看官,探究體用之前的規律和規律的規律的腳步不能停止啊。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