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11月,隨着遼瀋戰役的勝利結束,東北野戰軍很快進入了休整期,並時刻準備着入關作戰。可以說,此時解放戰爭的局勢已經明朗,東北野戰軍在遼瀋戰役結束之後,成爲了我軍一支實力強大的戰略機動部隊,只要東北野戰軍大軍入關,那麼全國解放戰爭的局勢必然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我軍將佔據壓倒性優勢,國民黨軍隊敗局已定。這也是很多人認爲遼瀋戰役是解放戰爭最爲關鍵的一場戰役的原因所在。

話說回來,在部隊進行休整的時候,東北野戰軍發生了兩個重要變化,一是十二個縱隊按照規定的數字序列改編爲十二個軍,二是原先的每個縱隊爲三個師的建制,而改編後的每個軍,則有四個師的建制。那麼,在1948年11月,東北野戰軍十二個縱隊改編爲十二個軍的時候,爲何每個軍都多了一個師呢?增加的這些師是從哪裏來的呢?讓我們接着往下看。

首先,我們來看一看,在遼瀋戰役期間,東北野戰軍的戰鬥序列和建制。大家都知道,在遼瀋戰役期間,東北野戰軍一共有十二個步兵縱隊和一個炮兵縱隊、一個鐵道兵縱隊。不過,很多人或許忽略了當時東北野戰軍還有十五個獨立師,這些獨立師從隸屬關係上講,是東北軍區各個軍分區建制,是一支不容小覷的軍事力量。在遼瀋戰役中,這十五個獨立師往往協同配合各個縱隊作戰,或者在戰場邊緣承擔單獨作戰的軍事任務。

就拿遼瀋戰役中著名的塔山阻擊戰來講,當時參加塔山阻擊戰的,除了東北野戰軍第四縱隊和第十一縱隊之外,還有兩個獨立師,分別冀察熱遼軍區獨立第4師、冀察熱遼軍區獨立第6師。再比如說,在東北野戰軍圍殲廖耀湘西進兵團的時候,被廖耀湘錯誤判斷爲主力部隊的南滿軍區獨立第2師。可以說,這十五個獨立師,爲後來東北野戰軍縱隊改編爲軍,每個軍增加一個師,提供了兵力前提和基礎。也就是說,東北野戰軍縱隊改編爲軍之後,每個軍增加師,就是此前的獨立師。

例如:前面說的冀察熱遼軍區獨立第4師,在1948年11月改編爲第158師,隸屬於由東北野戰軍第八縱隊改編而成的第45軍建制;而冀熱察遼軍區獨立第6師,在1948年11月改編爲第161師,隸屬於由東北野戰軍第十一縱隊改編而成的第48軍建制;南滿軍區獨立第2師,在1948年11月改編爲第154師,隸屬於由東北野戰軍第四縱隊改編而成的第41軍建制,等等。

其次,有人或許不解,爲什麼把這些獨立師編入已有軍(由縱隊改編成的軍)的建制,而不是合編爲新的軍呢?這是因爲,在東北野戰軍十二個縱隊改編爲十二個軍的時候,新制定的作戰番號已經固定,十二個縱隊對應十二個軍,暫時沒有多餘的作戰番號來分配。既然軍的番號暫時不能增加,那麼就只好增加師的作戰番號,形成了一個軍下轄四個師的部隊建制。這樣一來,東北野戰軍由縱隊改編成的十二軍,每個軍都下轄四個師,每個軍的總兵力達到五萬人左右,兵力規模較之前有了大幅度擴充。

這裏要多說的是,後來隨着東北野戰軍入關作戰,以及改編爲第四野戰軍渡江南下作戰,又先後組建了一些新的軍。比如,由在長春發動起義的國民黨第六十軍改編而成的第50軍;由在武漢附近發動起義的國民黨軍第十九兵團改編而成的第51軍;由在長沙發動起義的國民黨第一兵團改編而成的第52軍和第53軍,等等。這些由起義部隊改編成的軍,與當初改編成的十二軍,在部隊建制上不可同日而語,有的是兩個師的建制,有的是三個師的建制,都沒有達到四個師的建制。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