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溪山红树》清 王 翚 纸本设色 112.4×39.5厘米

王翚(1632~1717年)清代画家。字石谷,号耕烟山人,乌月山人,清晖主人。江苏常熟人,祖上四代皆有画名,王翚幼儿承家学,迥高时流。王鉴见其作惊羡收为弟子,后又引石谷拜见王时敏,寻询之余,时敏也大惊:“此烟客师也,乃师烟客耶?”于是带石谷游大江南北,历览古人真迹。石谷六十岁左右与王时敏、王鉴、王原祁为康熙主抄绘制《南巡图》,与王时敏、王鉴、王原祁合称“清·四王”,并有“画圣”之称。

一、临习目的

都说“四王”泥古不化,独不见王石谷独出机杼的天才之作。石谷之所以被尊为“画圣”,肯定有其高出众家的才能。此件《溪山红树图》以王蒙笔法为主,掺杂南宋诸家为一法,集“披麻”、“解索”、“云头”为一体,诚如石谷之画论:“以元人笔墨,运宋人丘壑,而泽以唐人气韵,乃是大成”。如此集大成的作品,在“四王”其它画家中没有,在王翚作品中也不多见。《溪山红树图》在意境、构图、笔墨上,已远离了古人的巢穴。是王石谷集众美于一身的交响力作。今日看来,也没有丝毫的墓气和腐朽。我们能看到的是精典传流的延续,其中虚实、疏密、浓淡、松紧以及轻重与徐疾,在节奏和韵律上颇合于当代的审美。这可能就是精典的魅力所在。

《溪山红树图》是我们走近古人的一座宝库,其丰富的杂树画法,丰富的山石画法,丰富的“造境”方法,以及丰富的积墨画法,让我们在一画之中体会万象的笔墨之妙,真是一卷在手,尽得法门之妙。

《溪山红树图》是我们走进当代的一扇法门,它在虚实、疏密、顾盼、呼应的景象妙造中,将东方诗意的内心独白,通过“境”的营造,传达给我们。而这种“境”的妙造正是中国画本真的意义。所谓“以形媚道”、“以文载道”,正是此理。

《溪山红树图》是即传统又现代的复合体。源于它,我们可以上追宋元,下接石涛、黄宾虹,直入我们的生活,直入我们的意境。

二、工具、材料:

毛笔:羊毫加健或狼毫。纸张:棉料或麻纸、皮纸(原作材料为净皮老纸,类似半生不熟),也可自制,净皮喷水、凉干即此效果。

三、 临习要点:

1.读画是临习此范本的第一大要点,一定要局部的看,放大的看,悉心的看,对比的看,从点线的形质到笔墨的浓淡干湿变化;从杂树的夹叶画法到混点画法,以及混点画法又到线状画法等等,从这些小的笔墨塑造关系入手。认真的读,悉心的揣摹,寻找规律,撑握方法;2.把握大关系,从整体上解读画面的构成关系。发现物象之间诸如呼应、顾盼、虚实、浓淡、黑白、疏密、大小、方圆、正斜、曲直、松紧、空白的对比关系,悉心分析它们“起承转合”的“经营”谋略,寻找秩序,发现规律;3.繁简分明,节奏明快,是此范本的特点。繁处千笔万笔不多,简处三笔二笔不少。临习中要抓住这些特点;4.用笔。临习比范图须有行草书的基础,儒雅凝重,俊秀飘逸。点线虽极尽丰富,但每一个细小的点或线却都非常的完整(每一个点画都要有一个起、承、转、合的过程,即谓之完整);5.用墨。此范图以“干积”为主,皴擦点染,浓淡干湿,常常集于某一个局部,使之苍郁浑厚。而简洁处只用淡墨皴擦而已;6.用色。山石坡脚处多用赭墨(赭石加墨)敷染,其上多用螺青(花青加墨)敷染。大多以赭墨做底,而后敷螺青或不用。树叶为石色点染,同样讲究用笔,讲究聚散,讲究空白;7.此范图最大的要点是先皴擦,后收拾。先淡后浓,先虚后实。先整体,后局部。先往营,后落墨。

四、注意事项

1.所谓“干积墨法”,须待第一遍淡墨干后再继续复加。用墨要有层次,用笔要有形有质,虽繁复多变总能在混沌中见到光明。2.画杂树时要注意树干的穿插变化,更要留意每一棵树与树之间的画法,大小、参差、虚实,不能画平了,画散了,即要有区别又要有联系。大的外形关系一定要“齐而不齐”。3. 空白,为什么要有空白?因为每一个点线都是书写的状态。只有空白才能显见笔墨的“形质”,只有空白画面才会有对比,只有空白画面才会有呼吸。一定要注意空白,而且要有大小参差之美。4.点染。点染是两种方法。有些颜色是随着用笔的方向“勒”了一遍。如:山路、夹叶、树干、建筑,水口下的杂树及左侧的山石,这种见笔的敷色方法可称之为点。如层面、坡石、天空以及杂树中的螺青,可称之为染,色宜淡,干后复加,不可伤墨。5.轻松愉悦的笔致是此范本“气韵生动”的根本。临习之前,应深刻理解书法中“高韵、深情、坚质、浩气”的形质关系。

五、课时要求

1.多读、多看、多思、多想。大悟大得,小悟小得,不悟不得。

2.每局部临一遍。

3.整幅对临三遍,背临二遍。

以此画入手,在对临、背临的基础上,用王翚的笔墨借鉴其它构图进行创作练习,不要再受其他人的影响,坚持一段时间,养成习惯。再去写生,再去研究黄宾虹,再去生活,便是一条通往成功的光明大道。

欢迎您的指导和交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