儘管時代在變遷,但經典卻從未被淹沒,那一部部曾轟動一時的經典,至今深深地刻在觀衆的腦海裏,同樣被一次次提起。

1953年現代作家劉知俠撰寫的長篇小說《鐵道游擊隊》一出版,便引起了轟動,於是以劉洪、王強爲代表的鐵道游擊隊的英雄形象也被搬上了大銀幕。

作爲抗日戰爭文學題材的重要經典之一,小說被譯成英、俄、法、德等近10種文字,走出國門,而作品也被一次又次一次的搬上銀幕,只是令人多最爲難忘的還是1956年上映的《鐵道游擊隊》。

影片講述的是在抗日時期,山東臨城棗莊的一支鐵道游擊隊在大隊長劉洪、政委李正的帶領下,活躍在鐵路線上,與日本侵略者展開鬥爭的故事。

該片是一部具有傳奇色彩的影片,它情節曲折驚險,險象環生,緊扣觀衆心絃,同時也有相當強的抒情性,表現了戰士們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

當然,影片設計的非常巧妙,其中也不乏機智幽默的細節設計,讓劇情變得張弛有度,讓觀衆在緊張的間隙,也不由會心一笑。

"西邊的太陽快要落山了,微山湖上靜悄悄。彈起我心愛的土琵琶,唱起那動人的歌謠。爬上飛快的火車,像騎上奔馳的駿馬。車站和鐵道線上,是我們殺敵的好戰場。

我們扒飛車那個搞機槍,撞火車那個炸橋樑,就像鋼刀插入敵胸膛,打得鬼子魂飛膽喪。西邊的太陽就要落山了,鬼子的末日就要來到。彈起我心愛的土琵琶,唱起那動人的歌謠。"

追隨着記憶,不由也想起了劇中的歌曲《彈起我心愛的土琵琶》,讓我們跟着一起心神澎湃,濃厚的感染力,大概也是歌曲能傳唱至今的一個重要原因。

影片之所以這麼具有感染力,令很多觀衆都難以忘懷,是因爲作品並不是憑空想象而來的,它是具有生活原型的。

其中的副隊長王強的原型叫王志勝,出生在鐵路工人家庭,15歲開始跑火車,做小本生意,練就了一身"扒飛車"的本領,是鐵道游擊隊主要創始人之一。

在這部影片中,馮奇便飾演了這樣一個傳奇人物,另外在影片馮喆飾演了李正,馮笑飾演了小坡,他們並稱爲"上影三馮"。

由於他們都姓馮,很多觀衆都誤以爲他們是三兄弟,事實上,他們並沒有血緣關係,但名字卻會時不時的一同被提起。

馮奇於1924年出生在北京,比馮喆小4歲,比馮笑大9歲,他的外形沒有馮笑帥氣,氣質上也不如馮喆那麼瀟灑俊逸,但他的演技卻是槓槓的,演啥像啥,可謂是自成一派。

三兄弟中,馮奇的戲路也是最廣的,演得了正面角色,也演得了反派人物,而且相得益彰,毫不違和,他也是三兄弟中最爲高壽的一位。

他從小就喜歡聽京劇,正所謂"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在聽多了之後,他也不由想試試,而這一開口便不得了了。

15歲時,他首次登臺亮相,不僅扮相俊美,他還天生有一副好嗓子,因而一開口,便贏得滿堂喝彩,於是在這條藝術的道路上,他愈走愈遠。

1942年,18歲的馮奇考入了大同話劇團,成爲了專業演員,據悉,有人曾問馮奇:你長得慈眉善目的,怎麼在電影裏總演壞人呢?

馮奇卻說:別提了,自從我在《春苗》裏飾演了一個不務正業的醫生後,一上街就有人指着我說"看,那不是錢濟仁嗎?"從此,導演就儘讓我演反面人物了。

話雖這麼說,但馮奇塑造的正面人物還是蠻多的,《兩個巡邏兵》、《鐵道游擊隊》、《舞臺姐妹》、《長虹號起義》中,他便是瞭解放軍幹部、游擊隊員、老藝人的形象。

不過,後來的《紅色娘子軍》、《阿詩瑪》、《春苗》、《藍色檔案》等影片中,他演的卻是實實在在的反面人物。

他在影片中的角色多變,不僅演得好人扮的了壞人,也同樣能在古裝劇和現代劇自由穿梭,一個細微的眼神,就能讓角色的心理活動躍然紙上,實在讓人忍不住爲老戲骨的演技喝彩。

在八九十年代,已六七十的他依舊活躍在大銀幕之上,並出演了《石榴花》、《張衡》、《青山夕陽》、《江城奇事》、《夜半驚魂》、《新十字街頭》等影片。

馮奇曾說過:演員有主次,角色無大小,彷彿一支樂隊,有不同的樂器,都有各自的作用,只有恰如其分地發揮,才能奏出和諧的樂曲。

令人遺憾的是在2015年4月13日上午,這位令人敬重的老藝術家卻闔然長逝,享年91歲。

他們馮氏三兄弟終於在天堂重逢了,但人間卻永遠的失去了他們,只能在歷史的長河中追索,願新生代演員能繼承他們的遺志,在演藝圈揮斥方遒,施展自己的過人的才華!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