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中,許褚可以稱得上是曹營的第一猛將了。在追隨曹操征戰的過程中,多次立下大功,甚至屢次救下曹操的性命。在後期,他甚至長期負責護衛曹氏皇族,深受曹氏信任,地位很高。

那麼地位這麼高的許褚,爲何他的兒子卻被無情斬殺了呢?

許褚之子

許褚這個人,戰力強悍,加上之前長期在軍中任職,人脈關係都挺不錯,又深受曹氏信任,所以地位權力都很高,算是曹魏的忠實擁護者。許褚死後,他的兒子許儀繼承了他牟鄉侯爵位,官至牙門將。許褚深受曹氏器重,按理說,他的兒子也是地位很高,爲何會被無情斬殺呢?是誰將他斬殺的呢?這就得說到鍾會這個人了!

鍾會

鍾會也是世家大族出身,在當時的社會地位很高,原本他有很大的機會入朝爲官,甚至做到高位。但是他沒有走普通升官的道路,反而是投靠了司馬家,成爲了司馬家的幕僚。從這裏其實就能看出來,鍾會這個人十分聰明,眼光很高,知道司馬家最終會奪取曹魏天下,所以早早的就選擇了投靠司馬懿父子。

而他在司馬懿父子手下,憑藉自己的聰明才智,多次使出計謀,幫助司馬家化險爲夷,深受司馬懿父子的賞識。司馬家篡奪曹魏權力的時候,其實並不是一帆風順,淮南也有很多忠於曹家的軍隊,是鍾會做出合理謀劃,才最終將這些反對者一一打敗。

隨着司馬懿、司馬師的去世,司馬昭開始嶄露頭角,大權在握了,而歷史上有個著名的歇後語就出自於此: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司馬昭掌權後,鍾會更受器重,直接成爲了司馬昭的親信。

曹魏皇帝曹髦被殺後,司馬昭爲了轉移矛盾,決定出兵伐蜀,當時大多數人都反對這一決議,只有鍾會鼎力支持,於是司馬昭決定讓鍾會擔任伐蜀大軍的主帥,連成名已久鄧艾都是其手下。當時的鍾會,之前一直是擔任的文職,從來沒有在軍中任職過,這一來就直接成爲了大軍主帥!

許儀之死

大軍伐蜀,許儀也在軍中。當時鍾會準備兵出漢中,由於道路艱險,需要有人做先鋒,去逢山開路遇水搭橋,方便後續大軍通過,而許儀則主動請戰擔任了這一任務。於是鍾會命許儀率軍六千,從斜谷、駱谷、子午谷出兵,幫助大軍掃清路障。

原文:汝可掛先鋒印,領五千馬軍、一千步軍,徑取漢中。兵分三路:汝領中路,出斜谷;左軍出駱谷;右軍出子午谷。此皆崎嶇山險之地,當令軍填平道路,修理橋樑,鑿山破石,勿使阻礙。如違必按軍法。”許儀受命,領兵而進。

按理說這項工作並不難,但是許儀的運氣實在太差了。當許儀率軍到達南鄭關時,遭到蜀軍伏擊,未能成功攻下關口,於是鍾會親自領軍前來。結果在拼殺中,鍾會不敵,被蜀軍將領盧遜追殺,由於修的橋質量不好,直接塌了,導致鍾會馬失前蹄,差點被殺。

幸好荀鎧及時出手相救,不然鍾會就被盧遜給斬殺了。回到大營後,鍾會十分憤怒,決定按軍令從事,將許儀治罪,直接處斬!當時許儀是牙門將,就算鍾會假節鉞,也不能因此就直接斬殺許儀吧?他爲何這麼做呢?其實主要是兩個原因!

一、樹立權威

前面說過,鍾會雖然是全軍主帥,但是他是第一次擔任軍職,之前都是做的文職工作。在軍隊這種地方,他是新手,沒有一點權威。而軍中大老粗很多,不一定對鍾會很服氣。所以鍾會要想樹立自己的權威,就只能靠打仗或者殺人來立威。

目前來看,殺人最簡單,而且這個人地位越高越好,而許儀就正好倒黴的碰了上來!他的父親是許褚,軍中威望高,且深受曹魏信任,殺他最有利於立威,而且許儀本身也是犯了軍法,殺他有理,別人找不到反駁理由!

二、爲表忠心

雖然鍾會是司馬昭的心腹,但畢竟統帥這麼多軍隊在身,司馬昭還是會有點心憂。而許儀相當於是曹魏的心腹忠臣,殺了他,就說明鍾會與曹魏是徹底決裂的,對司馬昭忠心耿耿。鍾會藉此又可以再一次向司馬昭表現忠心!

總結

許儀雖然是許褚的獨生子,但是時代已經變了,現在曹魏處於弱勢,已經不復當年的輝煌了。此時的當權者是司馬家,而許儀作爲曹魏的寵臣,有這個身份在,他必死無疑。恰好,他倒黴,又犯在了軍法之上,自然而然也就被無情斬殺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