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代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一書中說:“秋分者,陰陽相半也,故晝夜均,而寒暑平

這話,相信很好地描述了秋分的特徵。秋分是我國最早定下的二十四節氣之一,在古代,是具有標誌性意義的大日子。“白露秋分夜,一夜冷一夜”,秋分這天,正是晝夜平分點,即白天和黑夜等長,秋分過後,北半球白晝開始變短,出現晝短夜長的情況。

秋分有很多物候特徵,比如,秋分初候雷始收聲,也就是說,秋分以後,下雨便幾乎不再打雷;而蛇蟲之類的物候性生物,開始躲在洞穴之中冬眠了,要等到第二年驚蟄纔會重新出來活動;另外,對中原一帶來說,秋分後雨水開始稀少起來,江河的水位也開始漸低,甚至出現乾涸的情況。

古有“春祭日,秋祭月”一說,而古代祭月的時間,便是秋分,因此秋分在中國古代有着重大的祭祀意義,曾是傳統的“祭月節”。古代帝王,要在秋分這一天進行祭月活動,祭月的場所,便是“夕月壇”,現在北京還存在的月壇,便是清代帝王秋分祭月的場所。

一、秋分、祭月節與中秋

我們現在的中秋節,其實便來源於秋分祭月這一傳統活動。

最初,“祭月節”這一天是在秋分時,但是,這一天的日子,雖然都在農曆八月,可是具體哪一天卻不知道,這樣也就意味着,祭月節不一定是在月圓時,試想,若是月初或月末,祭月卻沒有月亮,那豈不是太煞風景了,因此,爲了能夠更大概率看到月亮,祭月節便從秋分改到了十五,也就是現在的中秋節

隨着祭祀習俗的淡去,人們中秋時便以賞月爲主,而傳統文化中又賦予了中秋更多的文化內涵,以此逐漸發展爲現代慶祝闔家團圓的中秋節。

雖然,現在秋分已經在人們的視線中逐漸淡化,但是,許多地方,仍然保存了秋分時的一些習俗,這些習俗又非常有意思,我們不妨來看一下。

二、秋分趣俗

(1)男不拜月,女不祭竈

北京過去有祭月的習俗,皇帝在月壇祭月,普通百姓在家中祭月,據記載,“各置月宮符象,符上兔如人立;陳瓜果於庭;餅面繪月宮蟾兔;男女肅拜燒香,旦而焚之。

不過,祭月時,還有一點要特別注意,那便是“男不拜月”,有些地方還有俗諺說:“男不拜月,女不祭竈”,意思是說男子不拜月亮,因爲古代男尊女卑的思想非常嚴重,男子是不能輕易給女子下跪的,而月亮恰恰是代表女性,在神話傳說中,月宮中的嫦娥也是女子,因此男子不能跪拜。

還有像廣東一些地方,祭月時,人們會祭拜一位木雕的鳳冠霞帔月亮神像,以表示祭月。另外,在南方還有一些地方,會特地用芋頭作爲祭月的貢品,至於爲什麼,卻很難有清晰的解釋。

(2)嶺南地區喫秋菜

嶺南地區,曾經非常流行在秋分時喫秋菜。秋菜是一種野菜,當地稱爲“秋碧蒿”,其實就是野莧菜。

秋分當天,鄉親們會全家老少一起出動,到野地中尋找這種細嫩的小野菜,採回家後,和魚片一起“滾湯”,做成一種叫做“秋湯”的東西,據說當地還有一個順口溜,“秋湯灌髒,洗滌肝腸;闔家老少,平安健康”。

(3)粘雀子嘴

秋分時,農民會按照習俗喫湯圓,而且還要將十個或二十個不包心的湯圓煮好後,用細竹竿插着放在田地邊,叫做“粘雀子嘴”,意思是希望鳥雀不要來破壞莊稼,當然,這只是一種美好的祝願而已。

(4)送秋牛圖

有些地方,還有“送秋牛圖”的習俗,秋牛圖,是用黃紙或紅紙印上全年的節氣,並且畫上農夫耕種圖,寓意來年耕種豐收,也是農民表達美好祝願的一種形式。

一般送秋牛圖者,都是些能言善說、能說會唱的人,到別人家,牛圖還沒拿出來,便一陣吉祥話,並且還要“打秋風”,不說到主人給錢不罷休。當然,這種兼娛樂兼民俗的活動,主要還是表達一種美好的期望。

(5)秋分到,蛋兒俏

所謂“秋分到,蛋兒俏”,是說在每年秋分這天,要進行立雞蛋的活動。

人們會選擇一枚雞蛋,輕輕地將其放在平桌上,看誰能夠把雞蛋立起來,便意味着好運。當然,大多數人,一次是成功不了的。

至於爲什麼要立雞蛋,也是有說法的,古人認爲,秋分是一年中晝夜等長的日子,也就是陰陽最平衡的狀態,因此這天立雞蛋,比較容易。

怎麼樣,這些習俗是不是非常有趣?你們那邊,還有什麼有趣且獨特的秋分習俗嗎?歡迎大家分享出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