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患者常擔心的問題,一個是死亡率極高的心血管疾病,一個是怎麼喫飯怎麼喫糖的瑣事,每個細節都關乎他們的生命質量。專家說,“好心態+好方式”就可以幫患者渡過這些難關。靜坐調心態益控糖

筆者搶救過的急性心梗患者有很多是糖尿病患者,他們總鬧情緒,血糖就控制不好,後來出現合併冠心病,還不改脾氣,結果引發急性心梗,其實,這根源在放不下、想不開上。

到了不惑之年,工作和家庭的瑣事交纏在一起時,有點焦頭爛額,有段時間,筆者血糖血壓不太正常,於是開始調整自己,想到了靜坐,有點像瑜伽。

把情緒收斂起來,呼吸放鬆些,什麼也不想,慢慢進入一種似睡非睡的狀態,一天坐上大約20分鐘。堅持一段時間,自己看問題的心態就跟以前不一樣了,也不覺得透不過氣了。

一種時尚叫“裸糖”

常和糖尿病打交道,筆者很在意喫飯的問題。一天有兩頓要在單位喫,醫院食堂提供的是自助餐,雖然每個人喫得不一樣,但對於甜食、糖果等含糖量很高的食物,大家一般是點到爲止。在筆者看來,蜻蜓點水式的喫糖果或甜食就是一種“裸糖”生活方式(少喫糖或不喫糖的生活方式),而不是大肆咀嚼熱量極高、脂肪量極高的無糖食品。

不過,工作需要耗費相當大的體力和精力時,喫點甜食還是不錯的,可以補充一下能量和營養。正常人,每千克體重每天攝入0.5克糖是可以的,糖尿病患者喫糖要比這個標準低很多。

控飲食用心理暗示

糖尿病朋友常問,這個也想喫那個也想喫怎麼辦?筆者有個經驗,就是心理暗示。

筆者作爲國家營養師,研究食物營養多年,翻過不少書,現在看到一個食物,首先想到的是它的熱量爲多少,而且能當場說出它的熱量、含糖量等。比如,一大勺果醬差不多含糖15克,1罐可樂約含糖37克,1個冰淇淋含糖有近10克。儘管很好笑,但這種暗示提醒筆者喫東西時適可而止。到現在筆者的體重都很標準。

當然,食物多種多樣,不可能都去記,糖尿病患者記住自己常喫的食物大體的熱量、含糖量、脂肪含量等就可以,總之,心理暗示就是喫多少心裏得有個數。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