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車不是買配置,相比於整車,配置只是強化用車屬性的附屬品,如果只拼賬面數據的強弱就定奪產品的優勢與否,那麼豐田一定是這個時代最弱的企業。

簡單打開汽車之家,加入兩臺對比車型,然後勾選“隱藏相同項”,誰的配置豐富誰就值得買。如果這能夠成爲選車的一種支撐力量,那麼我只能說國人對車輛的認知仍然處於底層階段,汽車文化的培育甚至連初期工作都沒有完成。

拼配置,是很多人都喜歡做的事情,包括我在內。

不同的是,拼配置一定是最後一個階段的衡量標準,拼配置之前,對車輛品牌價值肯定程度,安全性、可靠性、售後服務、保值率皆進行衡量之後,最後一步纔是拼價值。

配置豐富程度的優先級,一定應該放在最後,畢竟一臺配置豐富的車型,在入手之後至少有一半以上的配置是日常用不到的,這些看似豐富的配置,事實上並不會提升使用價值感。譬如說天窗,啓停、上坡輔助等等諸如此類配置,買到手基本上就是喫灰狀態。

比配置更重要的參考層面還有很多,就拿國內增幅勢頭如此迅猛的豐田來說,其征服市場的關鍵核心點,就一定不是配置豐富程度。

豐田靠什麼增量,那麼這些亮點就一定比配置更吸引人。

可靠性,安全性,品牌價值以及長線穩定性,這四個一定相當重要,在這些產品力面前,操控以及動力的優先級甚至都要往後移。

一臺足夠穩定的車輛必然會吸引更多工薪階層,口碑的塑造是十年如一日的產品力,這被不少人稱之爲品牌價值的重要支撐點。

而可靠,一定是高保值率的基礎支撐點,連帶着吸引更多二手車市場用戶羣體駐足。

此前有媒體提到“整車配套價值”,一臺車在指導價之外,還有市場通過經銷商服務,二手車保值率,品牌價值,安全,配置,可靠,空間等等產品力來做出來的“市場價值”,很顯然配置只是“市場價值”的一個維度。

單純的配置豐富程度,必然吸引不了消費者,簡單舉個例子,配置更豐富、續航更長、價格更低的比亞迪漢EV,就是賣不過配置不豐富、續航短且價格更高的Model3,很顯然,賬面數據層面比亞迪一定強勢,但整體市場價值層面,Model3依然香得不行。

事實上,從造車角度分析,裝裱豐富的配置優勢,是造車最簡單也最容易的環節,造出一臺“配置炸天”的產品甚至要比造出一臺顏值領先的車型門檻更低。

相比於整車安全,品質控制以及核心技術注入三方面,裝個全景影像、PM2.5空氣過濾裝置、全景天窗、座椅加熱等等顯得太“小兒科”。

就拿豐田來說,爲何霸道配置低卻又能吸引不少高財用戶羣體駐足,拼的就是“過度設計理念”以及強勢的四驅系統技術支撐,可靠以及三大件兒的絕對優勢,保證了核心價值居高不下。

雖然霸道有些炒得程度在其中,但必須要承認其無以復加的核心競爭力,它一定是50萬以內越野領域的王。

再來看威蘭達,配置的確不是同級最強,但豐田混動以及E-four四驅系統的出現,大大提升了整車“市場價值”,是,的確配置方面不夠優秀,但豐田通過核心技術的落地提供了吸引力更足的三大件亮點。

而入門級產品層面,同樣存在這一情況,配置低的合資車往往能夠做到更高的“市場價值”,從而在銷量層面直接反超合資產品。

比如說被人吐槽低配連喇叭都沒有的飛度,汽車之家上不會寫出飛度空間設計層面的巨大誘惑力,達到A級緊湊型轎車標準的後排空間以及魔術座椅,汽車之家的參數表只會告訴你它低配沒有喇叭,但它不會告訴你飛度同級別BUG一般的保值率以及無以復加的價格穩定程度。

這些,嚴格意義上都是整車價值表現,而這些優勢都要比單純的比品質更重要。

造車不僅僅拼的是技術,更拼策略,一臺真正意義上的好車並不一定需要多麼豐富的配置,但一定會提供更好的“市場價值”,這纔是企業決勝於千里之外的關鍵。

本文爲***作者原創,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