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是一代英雄,上馬能殺敵,下馬能賦詩。曹操一生輝煌燦爛,名垂青史。若說曹操此生有遺憾的話,那就是他沒有能夠完成統一天下的雄圖抱負。原因也很簡單,與曹操爭天下的是同爲天下英雄的劉備與孫權,各踞山川之險與曹操抗衡。三國之中,魏雖最強,依然無法滅掉吳蜀。

那麼曹操是否有過統一天下的機會呢?還真有,而且是兩次。第一次是著名的赤壁之戰前,曹操得荊州之時。曹操的意思是順江東下消滅江東的孫權,但謀士賈詡卻提出了反對意見。賈詡認爲應該先安撫荊州百姓,穩固在荊州的統治,將荊州消化掉再攻吳不遲。曹操不聽,結果在赤壁匆忙一戰,虎頭蛇尾地回去了,時間是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第二次是赤壁之戰後的第七年,也就是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當時的天下形勢日趨明朗,曹操已完全控制(廣義上的)中原,且向西平定了馬超,只有東北角的公孫氏控制遼東。江東由孫權控制,西川在此前一年爲劉備所佔,劉璋引狼入室終釀大禍。而夾在劉備與曹操之間的還有一個“漢寧王”張魯,割據於漢中。

張氏漢中的地盤並不算大,也就是今陝西省南部一帶,但地理位置異常重要。漢中位於秦嶺以南,米倉山以北,漢水上游。秦嶺以北是關中平原,米倉山以南是四川盆地。漢中是四川盆地在北線防禦的咽喉重鎮,門戶洞開則成都危矣。張魯控制漢中,對劉璋控制的西川威脅非常大,這也是劉璋爲什麼要請劉備入川的原因。謀士張松就嚇唬劉璋說:“曹操若以漢中爲跳板南下取川,除了劉備,誰能擋得住曹阿瞞?”曹操志在一統,漢中自然要拿下的,可曹操爲何不攻東線的孫權,在地理上豈不是更便利?東線雖然是平原地區,但河流交錯,便於擅長舟船的吳人,而不便於擅長弓馬的魏人。如果曹操舉魏國之兵攻吳,旦夕之間是拿不下來的,這就需要持久作戰。曠日持久的滅吳之戰自然要消滅魏國的大量國力,劉備就可以渾水摸魚,這可能導致魏國西線失守。漢中的綜合實力遠遜於東吳,張魯手下又沒什麼精兵良將,所倚仗者無非山川之險。曹魏綜合實力強大,即使漢中難攻,傷亡巨大,憑人海戰術也能拿下漢中。建安二十年七月,曹操率大軍來取漢中,張魯之弟張衛不願降,率數萬死守不戰,結果被曹操擊敗,張魯很快就投降了。

接下來,未來的晉朝創立者司馬懿向曹操獻計,認爲“劉備以詐力虜劉璋,蜀人未附,而遠爭江陵,此機不可失也。今克漢中,益州震動,進兵臨之,勢必瓦解。聖人不能違時,亦不可失時也。”司馬懿建議趁劉備蜀中立足未穩時取蜀,何況劉備的重心還在與孫權爭奪荊州,一分難爲二用。謀士劉曄也認同司馬懿的計劃,認爲劉備剛來蜀中人情不穩,蜀人聞我得漢中已驚魂不定,以大壓小,以強兼弱,以穩取亂,無有不克。一旦讓劉備穩定局勢,加上諸葛亮、關羽、張飛等人的輔佐,那時取蜀就難了。曹操還是不聽,坐視劉備利用難得的幾天時間穩定住了蜀中的局面,曹操再欲攻蜀,已沒有合適的條件了。曹操留下張郃和徐晃守漢中,自己回到中原。

對於司馬懿的計劃,曹操嘆道:“人心苦不厭足,既得隴復望蜀。”這話顯然是曹操的搪塞之語,他真要討厭得隴望蜀,當年又何必南下荊州?又何必西擊馬超?大老遠從中原跑到漢中又是幹嘛來的?對於志在一統的帝王來說,不得隴望蜀如何得天下?曹操拒絕在得漢中之後取蜀,後人議論頗多,比較流行的是克蜀難及吳趁機攻合肥說。

劉曄確實看到了劉備初得蜀中人情不穩,“蜀中一日數十驚,守將雖斬之而不能安” 。但這個“一日數十驚”都不會是蜀中的高級將領,驚的多是些普通人,高級將領多半都歸降了劉備。劉備在分封功臣時,益州系人馬多得到了重用,比如董和、法正、黃權、李嚴、費觀等人。曹操要從漢中入蜀並不難,難的是他將要面對劉備、法正、諸葛亮、張飛、魏延、黃忠、趙雲、馬超等當世豪傑,曹操能有多少勝算?他的老朋友關羽還在守着荊州。四川盆地物產豐饒,足食足兵,兼有南中富有戰爭資源,劉備有足夠的經濟力量與曹操在蜀中周旋。魏人不熟悉蜀中地理,河流縱橫又會影響魏兵的速度。如果曹操深陷於蜀,那麼又會讓江東的孫權佔了大便宜。

東吳控制長江北岸,但足以對江東國都建業(江蘇南京)產生致命威脅的合肥始終在曹操手上。孫權爲了確保江東安全,勢必不惜代價拿下合肥。曹操不取蜀,必須會考慮到孫權這個因素。曹操要取蜀,必然要調動中原之兵、之糧,這會導致東線防吳力量的虛弱。孫權和劉備在荊州撕破臉,但爲了共同利益,他們還會聯手,孫權進攻合肥以減輕劉備的壓力。孫權知道,一旦劉備爲曹操所滅,那麼曹操就將佔長江上游,對東吳控制的長江中下游地區有居高臨下的地理優勢。劉備若亡,曹操就將孫權擠壓在東南一角,吳亡只是個時間問題。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