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醫院是一個生死較量的戰場,那麼急診科就是戰場的前線。這裏的醫護人員反應迅速,分秒必爭,與死神賽跑,同生命競速。然而過去傳統的救治網絡不健全,轉運機制不順暢,醫院內銜接不緊密、缺乏整體性。現代醫學須以患者爲中心,站在家庭和社會的角度,突破一道道瓶頸。

近年來,株洲市中心醫院整合資源創建胸痛中心、卒中中心、創傷救治中心(“三大中心”),將醫務人員、醫療設備不斷前移,開展了一場急診救治模式的革命。目前,該院急診科形成了院前急救、院內救治、重症監護一體化的急診急救醫療服務體系,承擔着我市大多數急危重症病人的救治,肩負着我市突發性重大公共衛生事件緊急處理的重要使命,是當前株洲地區設備設施、技術力量、科研教學水平最高的急診急救中心。

借力“三大中心”,提升急診快速救治能力

2017年,株洲市中心醫院啓動國家級胸痛中心建設,一年後,該院又推進國家級卒中中心、創傷急救中心建設。目前,在以急診急救理念爲引領,各個專業學科共同發展的基礎上,該院建成並完善了急診急救機制及相關協作工作制度,特別是在綠色通道的流程規範持續優化下,該院急診遵循“先檢查後繳費,先救治後補費”原則,切實提高了急性胸痛、急性腦血管意外、急性創傷等急危重症的急救效率。

胸痛中心:門球時間從136分鐘到80分鐘

有數據證明,急性高危胸痛病人,每推遲1分鐘搶救,死亡率就上升3%。在最短時間內,用最快的速度進入搶救通道,是救治胸痛病人的關鍵之一。

9月17日,市中心醫院又爲一位高危急性胸疼患者爭取到了生存的機會。

當晚7時許,一位胸痛至休克的中年男性被送往市中心醫院急診科。當時,病人面色蒼白,大汗淋漓。根據家人描述及病情表徵判斷,醫護人員立即將其推送進胸痛搶救室,啓動心電圖、血管造影、血糖、生命體徵監測等。檢查結果顯示,病人爲最嚴重的A型主動脈夾層,休克血壓已低至68/37 mmHg,情況十分危急。爭分奪秒診斷,爭分奪秒手術。該院胸痛中心醫護人員精確找到內膜破口位置,成功切除內膜撕裂口。目前,患者已轉至心內科,身體正在恢復之中。

市中心醫院急診科主任譚鈺珍介紹,心血管疾病爲我國疾病總死亡率第一位,心血管疾病患者最擔心的,莫過於急性胸痛的發作。對患者而言,時間就是生命。胸痛中心建立後,該院通過急診科、心內科、心胸外科、血管外科、呼吸科、影像、檢驗學科等多學科合作,爲胸痛患者提供快速而準確的診斷、危險評估和恰當的治療手段。“這樣一來,我們提高了胸痛的早期診斷和治療能力,減少了誤診和漏診,避免治療不足或過度治療,降低了胸痛患者的死亡率,改善了臨牀預後。”

數據顯示,胸痛中心建立前的2016年,該院全年急診手術總量不足200臺,平均門球時間在136分鐘(從入院門到球囊擴張時間)。而去年,該院急診手術總量已達330餘臺,平均門球時間爲80分鐘。四大高危胸痛之一的冠心病死亡率,由胸痛中心建成前的2%降至去年的0.7%。

卒中中心:多學科討論是常態

每分鐘就有3人死於卒中,每4名卒中患者中有3人致殘……可見,卒中中心建設十分重要。2018年,積累了胸痛中心經驗的市中心醫院,正式創建卒中中心。

隨之成立的是卒中中心專科聯盟。兼顧及時、快速、有效、多方合作的特點和優勢,該院將急診科、神經內科、神經外科、介入血管外科、內分泌科等卒中相關科室及專家有機協調整合,開展多學科協作,真正實現分級診療、雙向轉診。隨着多學科專家定期或不定期圍繞疑難病例各抒己見,卒中中心多學科聯合病例討論會(MDT),成爲常態。

今年7月22日凌晨3時左右,荷塘區的易伯伯醒來發現自己右側手腳完全不能活動,聯想到自己有高血壓病史,懷疑自己“中風了”。

他先打電話給女兒。其女20分鐘後趕到父親住處,發現父親症狀無改善,於是撥打120急救電話。

5點14分,易伯伯由送至市中心醫院急診科。當時測血壓161/81mmHg,醫生體查時發現:患者右側中樞性面舌癱,右側肢體肌力1級。急診科主治醫師黎奕立即按急性腦卒中綠色通道救治流程爲患者開具頭顱CT、心電圖、血常規、電解質、凝血功能及快速血糖檢查,並電話通知急性腦卒中綠色通道主治醫師田軼會診。

頭顱CT檢查後排除腦出血,診斷爲急性腦梗死,需立即進行阿替普酶靜脈溶栓治療。田軼醫師在7分鐘內完成與患者家屬的高效靜脈溶栓溝通談話,5時53分開始予以阿替普酶靜脈溶栓治療,10分鐘後患者右側肢體逐漸有自主活動,經過1小時靜脈溶栓治療後,患者右側肢體偏癱完全恢復,活動自如,講話不清症狀完全消失,無頭痛、嘔吐症狀,複查頭顱CT未見顱內出血病竈。

數據顯示,市中心醫院卒中中心創建以來,急診科人員熟悉卒中患者的識別和救治,不斷改進工作流程,爲急診就診的卒中患者提供優質高效的救治。從患者撥打急救電話開始,大大縮短了就診時間,提高了救治效率,爲急性卒中病人贏得了溶栓的寶貴時機,降低了卒中後的致殘率和致死率。

創傷中心:一站式生命救治平臺

我國45歲以下男性的第一死亡原因是——道路交通傷、高處墜落傷等高能量致傷因素導致的多發傷和創傷危重症。青壯年的去世,對一個家庭的打擊是毀滅性的。而無數個臨牀案例證明,創傷傷員如果在傷後能接受及時、規範的救治,是可以有效提高搶救成功率,降低死亡率,減少致殘率的。

繼建成胸痛中心、卒中中心之後,2019年,市中心醫院創傷救治中心完成建設。

6月20日下午,在天元區某工地,一根重10公斤的鋼管砸中了工人李先生的肚子。工友立即撥打市中心醫院急救電話。10分鐘左右,該院救護車趕到,待醫護人員對病人進行了現場包紮、輸液,評估病情尚且平穩後,救護車一路朝醫院急診搶救室飛馳。

此時是下午2點20時。120救護人員同時向醫院創傷中心傳來緊急信息:正護送一名傷員過來,目前患者腹痛難忍,血壓等情況暫時平穩,患者傷情已上傳創傷中心羣,預計10分鐘後抵達急診,請做好搶救準備。

3分鐘後,該院創傷中心執行主任邱志華啓動創傷中心一體化救治團隊。又過了6分鐘,患者抵達急診。預檢分診護士立即指引將患者放置創傷救治單元進行搶救。隨後值班醫師快速評估了患者傷情,向創傷中心團隊彙報病情:腹部體查有觸痛,肌緊張,考慮可能由於強力外物所致的外傷造成腹部臟器的損傷及破裂。創傷中心對病人完善心電圖、血常規、生化、交叉合血等檢查後,立即開通了第二條靜脈通路,予以快速液體復甦。再次評估後,值班醫師認爲,血壓71/44mmHg,心率125次/分,考慮出血進一步加重。當日下午3時,創傷中心團隊聯合會診,認爲待生命體徵平穩後,立即行剖腹探查。15:20,患者轉入了急診創傷手術室行剖腹探查+小腸繫膜縫扎止血+部分小腸切除術。1小時候,手術成功完成,患者轉入了創傷 ICU。

該院急診科主任譚鈺珍介紹,對於嚴重創傷患者,需要抓住1小時的黃金救援時間。因爲傷後1小時內,由於患者機體發生生理紊亂並且快速出現惡性循環,短時間內死亡率極高。李先生獲救的短短1小時,是該院院前、院內搶救的接力賽。

以患者爲中心,和時間賽跑,爲生命接力。通過創傷救治中心的創建,市中心醫院將醫務人員、醫療設備不斷前移,開通了危急重症患者綠色救治通道,完成了創傷救治模式的革命,創傷救治水平和能力站上新臺階。

生命之舟 爲民衆普及急救知識

7月20日至26日,市中心醫院第一屆應急救護培訓周在神農城舉行。

“心肺復甦時,需先將其衣服解開,雙手交疊用力按壓,15秒內需按壓30次,然後將其下巴抬高,捏住他的鼻子,吹氣1秒一口氣,吹兩口便可,重複以上動作直到人甦醒或救護車來。”培訓期間,市中心醫院急診科主任譚鈺珍、護士長唐芙蓉帶領科室醫護人員——生命之舟團隊,爲市民講解和指導心肺復甦技術、氣管異物梗阻急救技術、創傷包紮技術、急救搬運技術等醫學科普知識。

“急救的黃金時間短暫。除了醫生時刻準備和時間賽跑,每位公民都應參與其中。只有加強社會急救,公衆自救、互救等知識傳播,才能最大程度減少人員傷亡。”譚鈺珍表示,考慮到我國急救知識普及率遠低於發達國家,生命之舟專家團隊還將開展相關活動,歡迎市民參與。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