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大家是否還記得前兩年山西的一個“龐大”家庭:這家父母共育有12個孩子,其中,11個是女兒,最小的一個是兒子,也就是大家俗稱的“N個姐姐+1個弟弟”的模式。

這個家庭之所以引起了網友的關注,不僅在於孩子多,女兒多,更重要的一點是弟弟結婚時,是11個姐姐湊了30多萬買房、付彩禮錢、置辦酒席等。

當時媒體上報道這個家庭“姐友弟恭”,姐姐愛護弟弟,弟弟也表示會一輩子對姐姐們和父母好,可謂一派祥和。

然而,事實真的如此嗎?後來又有記者特地採訪了這個家庭中的十姐,發現了這樣一些讓人心酸的現實:

11個姐姐中,學歷最高的十姐只念到高中,雖然高考時考上了大學,卻沒有去讀,而是到縣城打工去了;大姐和五姐連校門都沒進過,其他幾個姐姐有的上到三年級就輟學了,有的也只讀完初中。也就是說,姐姐們爲了賺錢養家,放棄了更好的人生機會

父母生最小的弟弟時已經50多歲了,到弟弟結婚時,父母都已經70多了,父母這一生爲了“拼兒子”而幾乎耗費了大半輩子時間,但臨到老又能享受到兒子多少孝順呢?恐怕還是得靠女兒們出錢出力養父母老。

雖然這家的姐姐們說父母沒有重男輕女,是自願爲弟弟湊錢的,但她們的生活真的沒有受此影響嗎?還是她們已經在父母的教導下,將“幫扶弟弟”刻到了骨子裏,當成了自己的義務呢?

“N+1”模式,通常存在哪些弊端呢?

1. 父母過度寵愛兒子,忽視女兒不管這樣的父母承不承認自己重男輕女,還是出於傳統觀念認爲必須要生一個兒子,總之, 物以稀爲貴,人也如此,生了多個女兒,好不容易纔盼到兒子,自然而然地會把兒子當成寶。

所以在這種模式的家庭中,父母通常很溺愛最小的兒子,要求姐姐們無條件地讓着弟弟,家裏有什麼好東西也都留給兒子,最後的結果往往就是,從小“集萬千寵愛於一身”的兒子,長大後卻成了什麼都要靠別人的“廢材”。

即使有少數父母不溺愛兒子,但在資源不充分的情況下,父母也只會選擇把資源給兒子,而忽視女兒的需要。

2. 姐姐們的人生幸福沒有人在乎這種模式的家庭,往往家庭條件不會很好,甚至可以用“差”來形容——養這麼多個孩子,光是計劃生育罰款就夠喝一壺了。所以,這種家庭出身的姐姐們往往無法順利完成學業,成年後也難以嫁到經濟條件很好的家庭中去。

因此,當父母要求姐姐們爲弟弟出錢時,已經結了婚的姐姐往往是很爲難的,不出錢吧,父母覺得自己不孝,出錢吧,在丈夫和婆家面前容易受到歧視,甚至從此就矮了一截。

當然,她們的父母和弟弟往往不會爲她們左右爲難的處境考慮,他們只關心姐姐能給弟弟湊多少錢,至於姐姐的人生幸福、夫妻感情是否會因此受到影響,抱歉,沒有人在乎!

我總認爲,當父母生孩子帶着某種目的(比如傳宗接代,養兒防老)時,父母就離“偉大”越來越遠了。尤其是那些不在父母的期待下出生,出生後又不被愛的孩子,他們何其無辜!

生孩子這件事,真的量力而行就好,能養得起一個就生一個,養得起兩個就生兩個,如果爲了數量而犧牲質量,爲了養兒子而犧牲女兒,就真的沒有必要生那麼多!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