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爲公共文化服務機構的博物館,教育是其四大基本職能之一,銅梁區博物館一直堅守使命,講好文物背後的故事。不斷拓展博物館的宣傳教育功能,實現博物館社會教育機構的職能,讓博物館在觀衆羣體中深受好評。

夯實基礎、開設宣教新課堂

銅梁區博物館宣教工作人員在業務工作中提煉主題、積累經驗、合理規劃,結合國家頒發的學科課程標準,深化博物館教育資源分析。對館內藏品、展覽、科研成果進行整理與提煉,將博物館的實物課堂優勢最大化。將書本與實物緊密對接,創立適合當前人們對於知識接受習慣的新課堂。依託文物資源,挖掘文物內涵,推出展覽、講座、培訓、體驗課堂、國學課堂等多形式講好文物背後的故事。

展覽內容新穎獨特

銅梁區博物館立足於本館、本地區歷史文化特色,不斷提高展示藝術和表現形式,利用平臺共建、資源共享不斷豐富展覽展示內容,推出系列獨具特色的展覽展示項目。同時組織展覽進社區、進校園、社會福利機構與等公共文化場所進行巡展。

1.原創展覽:銅梁不可移動文物攝影展(上、下)、銅梁博物館館藏銅器賞析、田家少閒月,五月人倍忙——銅博農耕文化展、銅博龍燈廳圖文展、青少年科普展、文物法規普及宣傳展等。

2.引進展覽:重慶三峽博物館人之由來——人類的起源與演化、靈鼠迎新展。銅梁先進人物事蹟展、重慶自然館的兒童特展——大熊貓的起源、重慶名人館的重慶曆史名人展等。

社教課堂精彩紛呈

銅梁區博物館結合館藏實際,利用館藏優勢對館藏品進行梳理和詮釋,不斷開發新主題課堂。不同主題在內容上保持銜接和難度的加深,根據不同的年齡層次、知識結構形成一個個具有針對新的系列課堂。以問題爲導向、關注興趣,充分實現參與者自己個性的展現,施展自己的才能,增強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

1.針對對青少年兒童的社教課堂

“認知+探究”類:文博知識大挑戰、獻給孩子們的文物賞析之銅博“年長”的神祕住戶們①——印度象門牙化石、獻給孩子們的文物賞析之銅博“年長”的神祕住戶們②——巨貘牙齒化石。

“體驗+體悟”類:摺紙燈籠、泥塑兩萬年前的銅梁小動物、摺紙大象、端午節民俗活動·五彩繩、恐龍化石考古挖掘體驗課、七夕乞巧·傳統紡織機體驗課等。

2.針對初、高中學生的社教課堂

傳統技藝體驗課程:諸如拓片、剪紙、扎龍等傳統技藝體驗課程;

研學平臺:銅梁區博物館與安居古城、邱少雲紀念館、銅梁龍燈綵扎基地合作形成具有銅梁地域特色的研學路線,瞭解銅梁歷史文化與人文情懷。

3.針對高校學生的社教課堂

實踐平臺:銅梁區博物館利用寒暑假爲高校學生提供講解、科研等實踐平臺、配合西南大學學生完成調查研究工作,邀請銅梁區內高校學生走進博物館開展各種積極向上的社會活動,爲重慶師範大學學生提供文博相關工作實踐機會等等。

科研與項目:銅梁區博物館與四川美術學院一起申報《銅梁地區明代石刻儀仗俑研究》項目,充分利用“外腦”實現博物館學術研究的發展。

4.針對文博愛好者開設的科普類社教活動

針對其他對文博愛好者銅梁區博物館開設了系列科普類社教活動,諸如:龍泉窯牧童騎牛瓷硯滴、老嫗抬轎俑、牽馬俑、燃燈佛、柱足立耳銅方鼎、宋代銅燻爐等具有館藏特色的文物賞析類以及中華傳統習俗—— 端午插艾、匾額·中華傳統文化中的瑰寶、走進川主廟、鐫刻在匾額上的慈愛、銅梁抗戰時期那些人那些事、每一塊銅梁博物館匾額,都有自己的故事、何日君再來,一個記住鄉愁的地方——安居古城、龍騰盛世,龍耀中華——走進銅梁龍、中華龍等具有地域特色的歷史文化知識科普類專題介紹。

講座題材豐富多樣

銅梁區博物館定期向社會及文博愛好者舉辦題材豐富多樣公益知識講座,包括中國傳統文化、文化遺產、讓傳統文化“活”在當下、中古五大名寺、中國寺廟文學、凝固的歷史、竹林七賢與魏晉風度、流動的文明、明清之際江南士人的生活世界、烏臺詩案與北宋政治轉向等歷史文化、文物講座。

培訓活動形式多樣

銅梁區博物館對館藏資源進行整合,發揮業務優勢,面向社會舉辦系列培訓活動,諸如理論+實踐相結合的小小講解員培訓、志願者培訓等。培訓既有線上也有線下,既有在博物館開展的培訓也有走出博物館到青少年宮、到學校去開展的培訓活動。

共建共享、開闢宣教新路徑

(一)館校共建

館校合作教育項目是博物館公共教育發展新趨勢,銅梁區博物館積極與金龍小學、外國語實驗小學、銅梁一中、重慶職業傳媒學院、重慶師範大學涉外貿易學院、老年大學等中小學及高效合作,簽訂館校共建協議,依託教師研習會、雙師課堂,增強博物館與學校之間的雙向互動,實現“知識教育+技能教育+情感教育”的教育目的。

(二)館際聯合

銅梁區博物館積極參與、構建博物館、少年宮等之間的協作交流機制,加入重慶市流動博物館聯盟,與庹氏書法館簽訂展覽合作協議書、與銅梁區青少年宮簽訂合作共建協議書,主動融入城鄉人民社會文化生活。

(三)社會企業

引導社會力量、社會資源加入到博物館宣教活動中,銅梁區博物館與萬達廣場、小天才企業合作聯合開展宣傳、教育活動。吸收社會力量加入到博物館成立博物館志願者隊伍,開展講解、宣傳、教育等工作中。

創新思路、開拓宣教新陣地

(一)搭建多形式的線上網絡平臺

銅梁區博物館歷來重視線上網絡平臺的構建,尤其是新冠疫情發生以來,銅梁區博物館深耕線上資源建設,線上、線下兩手抓。大力開拓相關網絡文化服務,推進“互聯網+中華文明”行動計劃。利用微博、微信公衆號、館方網站、抖音等多平臺註冊賬號並推出系列網絡視頻導覽、網絡直播、線上文物賞析、發佈簡短資訊、文物拼圖、虛擬展覽等累計瀏覽量達十幾萬人次,與大衆之間保持着良性互動。

(二)其他新媒體合作

銅梁區博物館加強與其他新媒體的合作以2020年度爲例:與銅梁APP合作,開展了銅梁匾額博物館直播看展、銅梁龍燈直播看展以及銅梁明代石刻儀仗俑雲觀展直播活動,反響頗好。與銅梁日報合作宣傳報道博物館鼠年迎新活動、小小講解員比賽、教師節等活動。與封面新聞平臺合作推出的雲看展——借古建築之眼,看300年巴蜀文化流傳的直播看展活動,封面新聞客戶端44.9萬人觀看,封面新聞微博、封面新聞視頻微博、今日頭條、手機百度、鳳凰新聞共計24.7萬人觀看,全網共計69.6萬人觀看了本次直播。參與華龍網與重慶客戶端集羣聯盟推出的“穿越千年 感知重慶”探祕博物館聯動直播,雲賞明代石刻儀仗俑。與區融媒體中心合作擬在大美銅梁抖音賬號推出系列銅梁區內文物的視頻導覽。

(三)“帶得走的博物館”系列

除網絡平臺的建設以外,銅梁區博物館還致力於將文博知識服務於社會大衆,諸如深入挖掘整理區內文物資源出版有《銅梁匾額》、《記憶的橋樑》、《記憶銅梁》等相關著作,立足館藏特色開發《銅梁明代石刻儀仗俑繪本》。以明代石刻儀仗俑、銅梁龍、銅梁匾額等館藏資源爲元素參與文創產品的開發,形成“帶得走的博物館”系列宣教產品。

提煉文化精髓、挖掘文物內涵,線下、線上相結合,將“宣傳+教育”有機融合在一起。銅梁區博物館乘着“互聯網+”的東風,多渠道的打造博物館宣教品牌,傳承優秀歷史文化,服務社會大衆,實現博物館宣教的再進步。(銅梁區博物館供稿)

編輯:周曉榮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