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1132師工兵營機械連連長 陳黔明

注:本文系作者《我在老山前線的戰地生活》之“構築工事”

我32師進入老山戰區,是接替14軍40師進行防禦作戰,而40師前期主要執行的是進攻作戰任務,後期雖轉入防禦,但整體部署仍是以進攻爲主,同時因受暴雨的影響,原構築的塹壕、貓耳洞等防禦工事無有效支撐,出現了大量坍塌。因此,我師各團在與40師各團完成陣地交接後,投入了大量兵力構築塹壕、交通壕、掩蔽部、貓耳洞等防禦工事,以鞏固防禦態勢。

爲了解決貓耳洞易坍塌的問題,軍區工兵部門經過實地調研,組織生產了一批專門用於貓耳洞支撐的波紋鋼並運往前線。該波紋鋼爲弧形,以2片爲一組用螺栓連接成一個“n”字形的支撐架,單個支撐架可相互連接並無限延長,以起到整體支撐作用,增強貓耳洞的抗炮擊和抗坍塌能力。爲把一線步兵分隊急需的波紋鋼送到陣地上並教會他們使用方法,我連按照上級安排部署,組織人員自8月上旬起不間斷地向各陣地運送波紋鋼並傳授使用方法。波紋鋼的大量使用,極大地改善了一線步兵的生存條件。

爲爭取更好的防禦態勢,創造更爲有利的殲敵條件,同時爲一線防禦分隊創造更好的生存條件,在防禦逐步穩定後,師裏決定對一線陣地進行大規模改造,派出工兵分隊幫助一線營、連單位構築掩蔽部、槍工事、交通壕等。按照分工,我連主要負責步兵第96團防禦陣地的工事構築任務。

自8月中旬起,我連先後在142號、143號、145號、176號、148號、149號、662.6、634等高地構築或搶修被越軍炮火摧毀的掩蔽部、機槍工事、廣播站等工事。在634高地至143號高地間、156號高地至176號高地間構築了多條交通壕,爲那拉口的防禦穩定做出了積極貢獻。

634高地至143號高地一線是我師步兵第96團一營的防禦最前沿,地形爲西高東低,防禦陣地和交通線處於越軍漢揚等陣地的瞰制之下,爲確保防禦穩定和人員機動、物資運輸的安全,9月初,上級要求我連用兩天時間,在634高地至143號高地間構築一條“Z”字形的交通壕。在對地形進行詳細勘查並選定交通壕的具體位置和走向後,我決定採取多點同時開挖以增加作業面,先挖出自身隱蔽位置再向兩端開挖的作業方式。即先在已定的交通壕的每個轉折點上挖出能夠隱蔽自身的深坑,再按照規定的交通壕的幾何尺寸向兩端開挖交通壕,最後各點之間連接成一條完整的交通壕。

這樣做的好處:一是在可能遭受越軍火力襲擊不能一字排開作業的情況下,增加了作業面,能夠加快作業進度;二是可以有效的隱蔽自己,在越軍進行火力襲擊時可最大限度的減少傷亡;三是可以減少或推遲暴露的可能。開挖作業開始後,戰士們在各點上以最快的速度挖出能夠隱蔽自身的深坑,然後向兩端開挖。非常幸運的是,整個交通壕的土質基本都是沙土,較爲鬆軟,開挖的難度很小,進展非常快,結果我連僅用一天的時間就完成了原定兩天完成的任務。當我向師裏報告提前完成任務的情況後,師裏不敢相信,叫我連就地隱蔽休息,等待檢查驗收。結果是,經上級檢查驗收,交通壕完全合格,這才同意我連撤離。

在構築交通時,因是在野戰條件和越軍的瞰制下施工,作業地點又遠離連隊,無法送飯,爲了保障戰士們的體能,我們攜帶了壓縮餅乾、水果罐頭、牛肉罐頭、水等作爲食物。這些食物雖能有效的補充體能,但都是涼的,口感還是不太好。在施工期間,駐守在634高地的96團一槍連的指導員曾德建(與我同年入伍的貴陽老鄉)看見我們喫的都是冷食物,就叫連隊戰士用他們平時都捨不得用的煤油爐給我們熱罐頭,他還悄悄地給我弄了一碗溫熱的稀飯。這碗稀飯讓我至今難忘。多年後我們談起此事時,他說還給我弄了一碗熱的牛肉麪,但我不記得了,只記得這碗美味的稀飯。

在構築156號高地至176號高地間的交通壕時,營裏安排我連與工兵連共同完成。按照分工,我連在前(176號高地一側),工兵連在後(156號高地一側)。我連挖交通壕的路段位置較低,利於隱蔽,工程量也相對較小。工兵連挖交通壕的路段位置較高,不利於隱蔽,工程量也相對較大。在我連即將完成任務正在收尾時,從工兵連施工的地方突然傳來爆破聲,我意識到目標已經暴露,可能遭受越軍炮擊,立即停止施工,組織連隊施工人員撤離到了安全地帶。不出我所料,我連剛撤離一會,越軍即向我施工區域打了幾炮。在越軍炮擊結束後,我即帶領幾名戰士以最快的速度完成了掃尾工作並安全撤離。事後得知,工兵連在挖交通壕時,遇到了一塊大石頭和樹根,爲按時完成任務,違規使用炸藥進行爆破作業,結果暴露了目標。

爲加強對越軍的戰場宣傳、喊話工作,瓦解越軍的鬥志,上級決定在96團一營營部所在的662.6高地東南側構築一個對越廣播站,任務交給了我們連隊。11月21日傍晚,我帶領17名戰士到達指定位置開始施工,剛挖好基坑,22時許,越軍突然對我662.6高地及附近地區進行大規模炮火襲擊。因炮火襲擊來的突然且密集,使我們一時不能撤離,只能暫時在已開挖好的基坑內就地隱蔽。見有不少炮彈落在基坑周邊爆炸,17名戰士將我推到安全係數最高的一個角上並讓我蹲下,他們卻形成人牆站在我的前面,看見戰士們的舉動,我推開戰士們說,不能這樣,我還要觀察情況。

【本文作者、11軍32師工兵營機械連連長陳黔明在連隊宿營的山洞口留影】

在我的堅持下,戰士們仍然將我團團圍住以保護我,讓我十分感動。乘越軍炮擊的一個間隙,我迅速組織戰士們爬上基坑,沿着交通壕撤離到附近的貓耳洞中隱蔽。因基坑有2米多深,爬上去需要時間,當第15名戰士撤離後,越軍的炮擊再次密集,將我及戰士馬乃洲、柯遵發3人再次壓制在基坑內。

坐在基坑內,我十分擔心撤離出去的15名戰士的安危,於是點了一支菸。當越軍的炮火再次出現間隙時,馬乃洲和柯遵發奮力將我第一個推上了基坑,我爬上基坑後,伸手將柯遵發拉了上來,柯遵發上來後說:連長你快走。隨即伸手將馬乃洲拉了上來。進入交通壕後,我們3人迅速擠進了最近的一個貓耳洞。剛進貓耳洞,越軍的炮火再次密集,一塊彈片打在貓耳洞口的波紋鋼上。因擔心其他戰士的安全,我在數了貓耳洞內的人數後,準備到附近的貓耳洞中查看情況。

戰士劉長柱聽見後說:連長不要去,我去。其他戰士也不同意我去並拉住我。見此情況,我只有同意,並叫劉長柱注意安全。劉長柱見我同意後,迅速的沿着交通壕匍匐前進消失在夜色中。不一會,劉長柱安全返回並向我報告說:都在的,沒有人受傷。到此,我一顆懸着的心才放了下來。

在越軍炮擊結束後,我立即組織戰士們以最快的速度開展施工,於22日黎明前完成了對越廣播站掩蔽部的構築任務。在返回途中,我得知正在司訓隊學習駕駛,戰時擔負軍工運輸任務的工兵連戰士楊建在昨晚的炮擊中犧牲了。因楊建是我於1982年底從貴州省安順市接的兵,心情十分沉重。我同時得知,同在學習駕駛並擔負戰場軍工運輸任務的我連原通訊員李會在炮擊中險些受傷,立即叫連隊戰士將我們構築對越廣播站掩蔽部剩餘的一點麻袋交給李會,用於加固掩蔽部。

自11月17日開始,我師96團三營七連負責防禦的142號、145號、146號等高地連續遭受越軍的大規模炮擊,表面工事被大量摧毀,特別是越軍的160迫擊炮全部使用延期引信,入地約2米後爆炸,導致屯兵坑道被多處損壞,影響到了整個防禦的穩定。爲確保防禦的穩定,師裏決定組織工兵對七連的防禦陣地進行全面加固。

【32師劉玉尊師長(右)和師參謀長楊子謙(左),後爲師作訓科長陳代明】

11月24日晚9時許,師工兵科參謀陳德興通知我和工兵連連長張興順到師指揮部開會。會議由師長劉玉尊親自組織,參謀長楊子謙交待任務。內容只有一個,就是連夜到七連的防禦陣地進行勘查,查明受損情況,確定修復方案,以最快的速度恢復七連防禦的穩定。受領任務後,由陳德興參謀帶隊,我帶領一排長李章典,張興順連長帶領工兵連三排長杜火成,我們五人乘坐師長劉玉尊的專車,悄然向船頭駛去。到達船頭後,我們步行趕往七連連部所在的145號高地。顯然,七連連長龔平已得到通知,正在路口迎接我們。

我們匯合後,立即前往受損最爲嚴重的142號高地、142號高地與145號高地結合部等地的坑道、掩蔽部等進行了實地勘查。看到插在坑道和掩蔽部頂部水泥支柱間的160迫擊炮彈的尾翼,我們提出,首要的是解決遮彈層問題,只有解決了此問題,才能保證坑道和掩蔽部不被摧毀。在現場經反覆討論,決定用快速構築野戰掩蔽部的工字鋼板做遮彈層,以達到加強坑道和掩蔽部防炮能力的目的,並對工程量進行了測算,以便使用兵力。

32師96團7連連長龔平在老山陣地

返回時,當我們走到142號高地和145號高地間時,龔平連長看了一下表說,越軍要炮擊了,先隱蔽一下。隨即我們走進了一個巨石下的掩蔽部。剛進掩蔽部不久,越軍的炮彈就落在陣地上。越軍炮擊結束後,我們來到七連連部,對施工的具體方案和分工等進行了具體討論。

在七連連部我見到了七連指導員彭向武,他是1971年從貴陽入伍的老大哥,我們之前就認識。在陣地上見到老鄉十分親熱,在簡短交談後,彭向武指導員拿出一封信對我說,聽說你們要來,我給老婆寫了一封信報平安,麻煩你帶下去給我寄一下,我鄭重的接過彭向武指導員手中的信說:放心吧。

凌晨前,我們順利返回師指揮部,一直未休息的劉玉尊師長、楊子謙參謀長立即聽取了我們的彙報,對我們提出的方案給予了充分肯定。當我們提出,上陣地參加搶修施工的人員不能攜帶全部所需的工字鋼時,劉玉尊師說,所需的工字鋼不用你們攜帶,由師裏組織軍工隊按時送到,我只有一個要求,在26日凌晨前完成142號高地和142號高地與145號高地間的坑道、掩蔽部的加固,確保防禦穩定。我們當即表態:保證按時完成任務。

在經過一天的認真準備和對施工方案反覆進行討論後,11月25日傍晚,由我和張興順連長分別帶領搶修人員從曼棍出發趕往施工地點,按照分工,工兵連負責142號高地坑道的修復加固,我連負責142號高地和145號高地間的坑道、掩蔽部的修復加固。到達搶修施工地點後,我立即組織戰士們對坑道和掩蔽部內的泥土等進行清理,將泥土轉運到坑道頂部鋪平後作爲緩衝層(緩衝層約1米厚)。清理時,對挖出來的罐頭、壓縮餅乾、子彈等(越軍炮擊時被掩埋的)全部交給了七連的戰友。

【本文作者、11軍32師工兵營機械連連長陳黔明與96團三營副教導員張崇貴在130高地相遇留影】

此時,軍工隊運送的工字鋼已陸續到達。我們迅速將工字鋼鋪在緩衝層上,再逐一用螺栓連接成一個整體蓋在坑道和掩蔽部的頂上,作爲遮彈層。在連接工字鋼時,連隊的一名戰士突然向我報告說,有2個人正從山下爬上來。我知道山下是越方,立即叫大家停止施工,做好戰鬥準備。此時,2人離我們僅有10餘米,我通過觀察發現2人肩上扛有類似工字鋼的物品,邊走邊說話。當聽清他們說的是純正的中國話後,就問口令,對方回答後說,我們是軍工,是送工字鋼的。2人爬上來後,我說:你們怎麼走到下面去了,他們說,沒跟上前面的人,走錯路了。我說:下面是雷區,你們真幸運。他們2人聽後,腿都嚇軟了。

在鋪好工字鋼後,我們又用裝滿土石的麻袋覆蓋在工字鋼上,形成厚度不小於1米厚的防護層。看見恢復後的坑道和掩蔽部,七連的幹部戰士非常高興。七連連長龔平形象的稱之爲“鋼板蓋頂”。經實戰檢驗,經過“鋼板蓋頂”的坑道、掩蔽部,當遭到越軍炮擊時,炮彈撞擊鋼板就爆炸,再經過緩衝層分散釋放爆炸衝擊波,大大提高了坑道、掩蔽部的防炮能力。實戰中,經“鋼板蓋頂”的坑道、掩蔽部沒有一個被炸塌。

在所有的工事構築中,技術要求最高和難度最大的是構築重機槍工事。一是工事內部的幾何尺寸要求高,如幾何尺寸錯誤,就可能造成工事無法使用或不能有效發揮火力。二是爲有效發揮火力,重機槍工事往往選在視線開闊的位置進行構築,構築時如方法不當極易暴露。因此,我連在176號高地爲步兵分隊修建重機槍工事時,從基坑開挖開始,每一個環節我都親自把關。如在基坑開挖時,只能向上方和兩側拋土,不允許向射孔方向拋土。這樣做的目的,一是利於覆蓋,以增加工事防護層的厚度。二是有利於射孔的隱蔽和僞裝。三是能有效的保證射界開闊。

由於方法得當,我連修建的重機槍工事得到了步兵分隊的好評。而我營工兵連在149號高地修建重機槍工事時,由於方法不當,在基坑開挖時向前方拋土過多,導致射界受到嚴重影響,在工事構築好後不得不對射界進行清理,結果造成一名實習排長在清理射界時被地雷炸傷,教訓十分深刻。

爲防止新修建的掩蔽部等工事邊牆出現坍塌和增強掩蔽部抗炮擊能力,修建時需在挖好的基坑四周用麻袋裝上泥土堆砌成平整的邊牆,再在邊牆的頂部用邊長約25釐米,長2.5米的木料蓋頂,用爪釘連接,在採取必要的防水措施後,覆蓋泥土和石料作爲遮彈層。因此,運輸構築掩蔽部所需的麻袋、木料是最重和最難受的體力活。運輸麻袋時均爲30條一捆60餘斤重,但由於是新麻袋,上面有許多絨毛,背運時絨毛直往人的皮膚裏面鑽,出汗後更是難受,往往是到達目的地後,身上已是一片片紅色斑點,奇癢無比。後期改爲用編織袋就好多了。一根木料的重量一般在100斤以上,上級安排木料運送任務時,其他連隊是2人抬一根,而我們工兵連隊則是1人一根,勞動強度可想而知。

從時間上講,我們構築掩蔽部等工事基本都是在夜間進行,其目的:一是爲了使構築的掩蔽部等工事更爲隱蔽,不被越方發現。那拉口地形較低,多數陣地表面都能被越軍裸眼觀察到,如在白天構築,越軍即有可能知道掩蔽部的準確位置,易遭越軍炮火的準確打擊。二是爲了確保施工人員的人身安全。最多時,我帶領連隊戰士連續7個夜間在陣地上施工。因人體生物鐘被打亂,白天又休息不好,勞動強度又大,造成我們身心的極度疲勞。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