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隨過郎平的球迷們看到《奪冠》裏青年郎平的第一眼,簡直不敢相信:“這也太像了吧”,“第二館”訓練室裏,她舉着100公斤重的槓鈴艱難下蹲,流着汗,直直地朝鏡頭望了一眼,就把青年郎平的困頓與堅毅遞到了觀衆的眼裏——那是剛開始與女排結緣的郎平,你無法不相信。

演青年郎平的演員簡直跟真正年輕時候的郎平一個模子刻出來的,導演的選角肯定不簡單,果然,帶着疑問一查,這個演員的真名在電影裏面也出現過——白浪,真郎平的女兒。

女兒演媽媽,很奇妙,也很考驗人。要一個之前工作和生活都跟演員不沾邊的人去演,做到外形像可能很簡單,但要神態像,精神像,甚至還原那個時代的體育健將的獨有氣質,哪怕是演媽媽,也太難。

導演幾經勸說,她接下了這個熟悉又陌生的角色,看紀錄片,看老錄像,甚至減重30斤,只爲把郎平的風姿真實地還原出來,她說:“這不是壓力,而是責任”,還原的也不只是自己的媽媽,還有初代的女排風貌

白浪真的成功了,電影院的觀衆,無論熟悉郎平的還是不熟悉的,都無法懷疑白浪不是郎平。摸不到球的不甘,怒吼時的爆發,扣球時候的瀟灑,“鐵榔頭”的勁兒一點沒泄掉,郎平的魅力從白浪的第一個鏡頭就已經穩穩地散發了出去。

要說白浪在電影裏的感染力,除了舉手投足間的那股韌勁兒,便是真實無比的那幾場哭戲,不需要技巧,也不加修飾,她與一起的那些隊員們一哭,觀衆便進入了那個又狠又拼的年代。

除夕夜,青年郎平忍着淚接着教練的一顆顆罰球,沒有哭,而等她接完發球轉身面對父母時,哭得潰不成軍,連帶着觀衆也一起抹眼淚,全程沒有一句臺詞,卻真實又感人。

跟日本隊打的那場比賽裏,比分膠着局勢被動,隊員受了傷,老隊員可能打賽場上的最後一場球,場面緊張到電影觀衆都坐直了,此時教練蹲在她面前,沉穩地對青年郎平說:“十八歲我把你招進了國家隊,就相信了你的優秀,打出你的水平來”,白浪沒有動,卻明顯有了強烈的情緒波動,在站起來回到賽場再戰之前,落下了一滴淚,燙進了觀衆的心裏。

大家都知道《奪冠》本來是去年春節檔的電影,因爲疫情而延遲,白浪便在這之後接受過一段採訪,談到過導演,談到過中國女排,理所當然談到過郎平這個角色。她曾說最之前因爲不是專業的所以沒有信心演這個角色,後來勝負欲作祟,反而極力想演好這個角色,甚至自信地說“演媽媽年輕的時候沒有人比我演得更好”,到最後更是隔屏喊話,希望能看哭媽媽。

相信郎平對女兒的表現是很滿意的,她看完這場電影,一定也會落淚,因爲女兒演的不只是她,更包裹着最初女排們生澀、艱難、頑強、一路摸打滾爬過來的回憶。

不僅是青年郎平,接棒白浪的鞏俐版中年郎平,更是飽滿了郎平這個人物,拿筆的姿勢,或站或坐的手勢,對女排奪冠的執念,一個眼神一個背影都跟這個中國女排的總教練不可分割。或許這就是陳可辛的厲害之處,讓自己演自己,女兒演母親,選角獨到和大膽,帶着敬畏心去拍,讓每一位演員保留原型最大的真實,才更讓相信這是一部關於女排的輝煌的電影。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