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九月,驅車從商州城區向西行駛15公里,就來到了金陵寺鎮。在鎮政府向遠處眺望,兩座高山巍峨聳立,恰似兩隻熊耳,故名熊耳山。熊耳山腳下有個熊耳山村。在這裏,你能看到青翠欲滴的花椒、閃閃發光的光伏發電板、成羣結隊的牛悠悠地走着……

熊耳山村裏,名氣最大的就是“牛人”任先鋒。來到他家的牛場,一頭頭膘肥體壯的肉牛正在歡快進食。任先鋒的父親一邊忙碌,一邊高興地說:“養牛這還是可以的,收入還行。之前賣了幾頭小牛和肉牛,價錢還不錯,收入有幾萬塊錢。娃說後半年再買些牛來養。這兩天,我兒子到外面培訓學習去了,回來後將運用所學知識把家裏的養牛產業規模擴大,把日子越過越紅火。”

前些年,任先鋒在寶雞經營着一家煤場,收入頗豐。他一直想把父母接過去生活,希望一家人能夠團圓,但老人執意不肯去外地,怕自己什麼都不會幹,還爲兒子添負擔。

有一次,任先鋒回家過年,村黨支部書記任英志在瞭解到任先鋒這幾年的打拼經歷後,建議他回鄉發展產業。他考慮再三,想着回鄉發展產業不僅能陪伴家人、照顧日漸年邁的父母,又能爲家鄉脫貧攻堅作出一點貢獻,他便欣然接受了這個建議。經過多次考察,結合家鄉資源優勢和自身能力,他最終決定回村發展養牛產業。

事實證明,他的決定是對的。在扶貧政策和鎮、村幹部以及“四支隊伍”的支持下,任先鋒的養牛產業發展的可謂一帆風順。目前,養牛場已存欄牛犢和肉牛共35頭。同時,任先鋒還帶動村上5戶貧困戶通過個入股參與養牛,年底進行分紅。

脫貧致富快,全靠產業帶。除了“牛人”任先鋒的發展帶動,貧困羣衆還需要有長期的增收項目,才能保障他們脫貧不返貧。爲了使熊耳山村的增收產業發展起來,熊耳山村“四支隊伍”緊扣“精準”二字,多次入戶調研,及時瞭解貧困羣衆的發展困難及需求,在村上大力發展核桃、中藥材等傳統種植產業;鼓勵貧困羣衆認領光伏、食用菌產業;爲羣衆免費發放花椒苗木和菊芋種子;積極成立農民專業合作社。這些措施以明確的目標、對路的政策、有力的舉措、紮實的行動,使全村羣衆在產業發展的道路上越走越寬。

“我們全村共種植花椒300餘畝,核桃800餘畝,貧困戶認領光伏產業125戶,成立農民專業合作社一個,使人均收入達到5000元以上,真正實現戶戶有產業、人人有事幹。”熊耳山村黨支部書記任英志說。

一分耕耘一分收穫。熊耳山村結合自身資源優勢,通過“牛人”帶動,發展特色產業。同時,結合精準幫扶政策,鼓勵引導村民發展長期穩定增收產業。這些產業的蓬勃發展,帶領全村羣衆走出了一條脫貧致富的“牛”路子。(姜曇 史淼)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