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奪冠》每次扣殺、攔網,都是玩真格的

截止到9月27日16點,《奪冠》票房累計1.52億元,這部由陳可辛執導,鞏俐、黃渤、吳剛、彭昱暢、白浪、中國女排國家隊領銜主演的電影《奪冠》(原名《中國女排》)講述了幾代中國女排頑強拼搏、爲國爭光的故事,1981年世界盃跌宕起伏的中日決賽,2016年裏約奧運會生死攸關的中巴大戰……導演陳可辛用3場大賽連接起近40年中國女排的熱血拼搏與青春激情,沒有刻意煽情,“頑強拼搏”的女排精神卻足夠引燃觀衆最真實的情感。

自從2017年底決定要拍攝這部電影之後,陳可辛導演一直就很忐忑,認爲這是一件很夢幻的事情,不可能完成的任務,而到最後之所以能夠出色完成影片,也是在踐行女排精神,“不一定能贏,但絕不會認輸”。

情感主題

年代回憶,柔軟感動

陳可辛導演出生於中國香港,12歲隨家人搬到泰國曼谷定居,18歲前往美國讀書,畢業後回到香港從事電影工作。這種無根的漂泊狀態一直影響着他的電影創作,正是這種“他者”身份,讓他的電影能夠在各種地域空間自由創作,並且能夠準確切中時代脈搏和國人情感。

這次《奪冠》,他選擇中國女排這個能夠引起內地觀衆全民回憶的題材,將上世紀80年代以來的社會變遷、人們的精神面貌等精準呈現給觀衆,引發觀衆的情感共鳴。爲了最高程度還原上世紀80年代老女排一幕,在拍攝老女排戲份時,劇組搭建了一個實景的漳州訓練基地,把滿載着當年女排運動員的血、淚和汗的地板一塊塊從福建漳州搬到北京。當新的女排隊員們看到斑駁的地板和佈滿球印的牆壁時,都在感動落淚的同時,更深切體會到何爲女排精神。

片中有幾處生動細節,1981年,中國女排去日本參加第三屆世界盃,女排姑娘出發前去理髮店,都燙成了波浪卷,特別符合當時改革開放浪潮下的流行時尚,並且大街上到處都是穿着喇叭褲的年輕人,彷彿讓觀衆回到上世紀80年代的感覺。青年郎平出發前在機場點了杯咖啡,苦得咂舌,時光輾轉30多年,2016年裏約奧運會前夕,同樣是在機場,郎平出發前又點了杯咖啡,卻早已學會接受或者享受苦味。

角色塑造

神還原“鐵榔頭”站姿手勢

運動員出身的郎平,身上有很多傷,做過近20次手術。片中有個細節,退役後她在美國生活,因爲有次把車停在殘疾人車位而被別人誤會。鞏俐在飾演郎平之前做了大量功課準備,因爲身體曾多處受傷,郎平走路跟平常人不太一樣,並且在賽場上,郎平如何豎大拇指、如何扶眼鏡、如何拿筆等這些手勢小細節的呈現,鞏俐都要抓得很準很傳神,她認爲,這是一個演員最基本的功課。

去年,郎平在寧波北侖體育館訓練女排的時候,鞏俐也去了,當時正值國家隊集訓,鞏俐有十天時間去觀看郎平的日常訓練。因爲郎平的腰和腿不好,一般訓練的時候,她要在球場邊稍微坐一下,看着女排姑娘打球。但是那十天郎平幾乎沒坐着,鞏俐問了女排姑娘才知道,郎平是爲了鞏俐才一直站着,因爲電影中郎平不可能坐着,好讓鞏俐在表演的時候有更多直觀感覺入戲。

在鞏俐眼中,“鐵榔頭”郎平也有很柔軟的一面,平時不訓練的時候很漂亮,穿的衣服跟場上不一樣,而在訓練的時候又有非常硬的一面,眼神特別銳利。鞏俐將郎平這種柔軟與堅硬都放到了角色之中,電影中當聽到老友說自己“爲中國女排帶來暫時的希望”時,郎平眼神堅毅、以篤定的口吻告訴他:我郎平從來不裝,都是玩真格的。而在“中巴大戰”前夜,郎平獨自站在里約的奧運場館,腦海中浮現着年輕時訓練、比賽的場景,淚眼矇矓,淚水裏有對往昔的感懷,有對隊友們的思念,更有着多年來無人知曉的內心艱辛與身體傷痛。

高光鏡頭

四場比賽“打”出女排精神

影片一開始,女排訓練館牆壁上寫有“祖國至上、團結協作、頑強拼搏、永不言敗”的女排精神。上世紀八十年代的訓練條件簡陋,在粗糙的木地板場地上進行防守訓練,姑娘們身上有不少傷口,手掌上還紮上了倒刺。訓練完畢,大家相互拔刺,包紮傷口,這些鏡頭都真實地復刻了歷史。至今,在福建漳州女排訓練基地的博物館裏,人們依然可以看到當初老女排訓練時用過的舊球衣和護膝,上面還有血印和磨痕。

影片中共有四場比較重要的排球比賽,第一場是女排參加世界盃之前,與江蘇男排進行了一場比賽,當時男排隊員沒有把女排放在眼裏,結果被女排扣球得分,他們纔開始重視比賽,真正起到練兵作用。第二場是1981年女排參加世界盃迎戰日本隊,女排在客場劣勢情況下苦戰5局,贏得了比賽。第三場是2008年奧運會的“中美”之戰,這場比賽更多的是展現郎平內心的那種心理矛盾。第四場是2016年裏約奧運會上中國女排與巴西女排的“生死戰”,中國女排不僅要在技術上與巴西隊對抗,更要和聲勢浩大的主場觀衆展開激烈的心理對決。

《奪冠》在展現排球運動時很寫實,沒有過多的煽情和渲染,在凌厲的快節奏剪輯下,女排姑娘們每一次扣殺、救球、攔網,都充滿了力量與速度,當郎平高高躍起、將球死死扣在對方場地上,當朱婷突破巴西隊層層攔防一擊致命,徹底引燃國人的“女排情結”。

【花絮】

李現客串不“跳戲”

電影中,李現客串了一位類似於技術員的角色,戴着一副黑框眼鏡,身穿中山裝,他告訴教練未來體育靠的不是人,而是計算機,美國已經研發出這種計算機來了。在決定李現出演這個角色的時候,他出演那部很火的劇《親愛的,熱愛的》還沒有播出。該劇播出後,李現大火。《奪冠》開機前一週,團隊有同事怕觀衆看電影的時候會“跳戲”,就想以後再找他合作,但監製和其他團隊成員說,加了造型設計之後觀衆就不會出戲了,最後就用了李現。

張常寧轉球有來歷

片中有一個小細節,女排隊員張常寧每次在發球前喜歡轉一會兒球。在一次比賽中張常寧因爲發球超八秒被裁判扣掉一分。其實,這個細節源於張常寧現實中的習慣動作。她14歲的時候入選國家沙排隊,在國家沙排隊打了四年沙灘排球。打沙排時,排球上會粘上很多沙子,不利於發球、扣球等環節,也很容易眯到眼睛,所以沙排運動員在發球前都會下意識地轉下球,抖掉球上的沙子,久而久之就形成了這個習慣。

新京報記者 滕朝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