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福林媽咪

這幾天,公司的小張請假了,前幾天就總說手疼,說在家一抱孩子就疼。去醫院檢查了一下,醫生說是她就是“媽媽手”,醫學名詞叫“橈骨莖突狹窄性腱鞘炎”。

醫生建議她好好休息,不要再過度用手,除了儘量不抱孩子,最好也不要玩手機和使用電腦。因爲平時也要用電腦,所以她乾脆請了一個星期的假,好好休息一下。

其實“媽媽手”都是後來人們這麼叫的,原本就是腱鞘炎,但是由於患這種病的人羣多是寶媽,所以被稱爲了“媽媽手”。

媽媽手的疼痛主要位於哪個位置?

如圖所示▽

手腕側上方疼痛,也就是大拇指手背面向手腕延伸的交界處疼痛,有時疼痛還能輻射到近端的前臂或者大拇指。尤其是在主動或被動活動大拇指的時候,疼痛會有些劇烈。

由於產後,寶寶對大人的依賴特別強,哭鬧時需要抱一抱才能更好的安撫,哄睡、餵奶,都需要抱着,這就讓手部過去勞累,長期過度使用手部,就會導致媽媽手找上門來。

其實不光寶媽,現在一些白領,長期使用電腦,還有經常打遊戲的人,也會有潛在的“媽媽手”患病風險。而且近年來這些人中的“媽媽手”患者逐年增多,都是因爲過度使用手,把手部關節累出病來。

不過主要人羣還是寶媽居多。

如何判斷你是否得了媽媽手?

手臂向前伸直,握住大拇指,然後活動手腕向下彎,如果感覺到上圖標示的位置有明顯疼痛,那就可以初步判斷爲“媽媽手”,如果平時沒感覺,只有這樣做的時候纔有感覺,那說明還不是很嚴重,只是早期現象。

平時注意用手,不要過於勞累就好了。

但對於寶媽來講,孩子還小,抱孩子在所難免,可是有沒有想過,爲什麼有的寶媽會出現媽媽手,有的寶媽就沒有?除了寶媽抱得多和少的差別,最主要的差別就是抱孩子的方式。

孩子抱不對,“媽媽手”容易找上門

媽媽手不是一下找上門的,而是日積月累,孩子越來越重,錯誤的抱娃方式,對手腕的傷害就越大。

多數寶媽抱孩子的時候,手是這樣的▽

沒找到合適的圖,注意看王力宏抱孩子時的下面這隻手。

孩子大一些是這樣抱的。

以上這些姿勢請注意抱着孩子下面的這隻手,這些姿勢主要發力的部位是前臂,以及手腕,正因爲寶媽手腕需要彎曲着固定寶寶,長時間這樣抱孩子,再加上平時過度用手,媽媽手纔會找上門來。

正確的姿勢,是這樣的▽

下面的手,握住拇指,手心朝上,整個前臂內側翻轉到上面,讓寶寶坐在前臂上,用肱二頭肌發力把寶寶抱起來。

對比一下這兩種姿勢,前者是前臂內側貼着寶媽的肚子,讓寶寶坐在前臂上側,後者是讓寶寶坐在前臂內側。前臂的翻轉,就改變了發力部位。

前者發力部位就是前臂以及手腕,這時候用到的多是肱橈肌,所以纔會更容易得“媽媽手”而只有翻轉過來,肱二頭肌才能發更多的力,這樣纔不會累到肱橈肌以及末端的肌肉。

正確的這個姿勢其實更像以前老太太買菜挎籃子的樣子,手腕是不用力的。如果怕寶寶掉,也可以張開手掌,扶住孩子的屁屁,但始終是掌心向上的。

這樣的,王大陸親自示範▽

這是什麼原理呢?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見過健身擼鐵的人,他們坐在板凳上舉啞鈴練肌肉的時候,喜歡練這樣一個動作。▽

手握啞鈴,手肘擔在大腿上,掌心朝上不斷地舉啞鈴。這個動作是練肱二頭肌的動作。

我前段時間健身的時候就有練這個動作,但是我當時姿勢不對,手掌心是朝自己的,被教練給糾正了,他說我那樣就練不到肱二頭肌,只是在前臂發力,只有當掌心朝上時,纔是肱二頭肌發力。

寶媽們可以試一下,前臂不同方向時彎曲手肘,發力時的感受是不一樣。

而如果想要避免媽媽手,抱孩子的時候就應該要用肱二頭肌發力,而不是用前臂發力。

希望這個知識能幫寶媽們避免“媽媽手”。

但如果寶媽已經有了“媽媽手”的徵兆,那就一定要引起注意。

●最好的方法是減少做家務和抱孩子的活動,但如果寶爸實在沒有辦法幫忙分擔,這項工作還要寶媽進行,那就需要寶媽平時多注意了。

●除了上述說的抱娃姿勢要糾正外,如果出現疼痛,熱敷或局部塗抹解熱鎮痛藥膏是可以緩解疼痛的。

●平時帶上護腕,這也是很有必要的,稍微有些緊裹的壓迫有利於減少腕部受力,讓肌腱好好休息一下,幫助炎症消退。

●早晨醒來雙臂抬高緩解

有“媽媽手”的寶媽們,早上睡醒後,往往會感覺手指僵直,伸展不開。這時候可以把雙臂抬高,讓血液迴流一下,就可以緩解症狀了。

其實寶媽們也不要過於擔心,多數寶媽保守治療就能有效緩解,等孩子長大後,抱起來的次數少了,寶媽們也會有所緩解的。

不過還是希望寶爸們能夠參與到帶娃工作中來,又是換紙尿褲,又是抱娃、餵奶、哄睡這些看上去簡單,但是每天要重複很多遍,寶媽會很累的。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