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島國,資源匱乏,沒有戰略縱深,卻敢於挑戰全世界,一個只有幾千萬人口的彈丸之地,卻敢顛覆世界秩序,這個國家就是二戰時期,大名鼎鼎的軍國主義國家日本。很多人不理解,日本一個小小的島國哪來的底氣去侵略他國?

要知道當時的日本後面是沒有任何靠山,也沒有任何的外援幫助,如果非說有外援盟友,那就是遠在歐洲的納粹德國和意大利。不過,縱觀整個二戰期間,德國、意大利兩國對日本的幫助太少太少,少到可以忽略不計。

因此,日本在二戰期間所有的對外軍事活動,幾乎都是一家挑起,一家戰鬥;那麼日本爲什麼有這股勇氣去挑戰當時北方強大的蘇聯,和大洋彼岸的美國,甚至挑戰全世界呢?本篇文章對這些問題進行深入地分析。

日本憂患意識使得他們骨子裏流淌着侵略野心

古代的日本從成立到現在,除了內部陷入分裂和格局的諸侯時代、戰國時代之外,其他大部分時期,日本都是在對外侵略,或者是在對外侵略的路上;也因此,日本的大和民族被稱之爲“骨子裏極不安分的倭人”。

當然了,這種不安分和他們國民的憂患意識,有着嚴重的關係;日本是一個島國,國家資源匱乏,並且還時常受到周邊環境的影響,還頻繁出現自然災害,在這種環境下的日本人,其心理就會產生出尋求新的領土的念頭,因爲他們對自己居住的土地沒有信心,也沒有任何安全感。

日本的自然災害實在是太多了,地震、海嘯、火山等等災害,無時無刻都影響着日本人的居住環境,由此,日本人的憂患意識就代代傳承,到如今,早就根深蒂固地融入日本人的骨髓中。

東亞地區和朝鮮半島成爲日本侵略目標

那麼,國家給國民們帶來不了安全感,那麼,他們就想尋找一個大陸地區,當作自己的另一個後備家園,於是,東亞地區和朝鮮半島就成爲日本人理想中的新領土,朝鮮半島身處東亞大陸,雖然說是一個半島地區,但是至少有一端與陸地相連,並且與日本一衣帶水,是距離日本最近的國家,因此成了日本的首要侵略目標。

百年以來,日本對朝鮮半島的侵略,可以說是十分頻繁,只要日本國內處於統一狀態,那麼他們對外戰爭的第一站就是朝鮮半島;而東亞地區更是日本夢寐以求的新土地,不過東亞這塊土地歷來都是華夏人統治,華夏人在日本人的印象中一直都是文化深厚、國家強大、軍隊強悍的存在,所以,日本在大多數時候也只敢遠觀、而不敢褻玩之。

甲午戰爭,讓日本軍國主義膨脹

不過,歷史上還是有日本侵略華夏大地的事件,而這些侵略事件多集中在明清時期,明朝的倭寇之亂、清朝的甲午中日戰爭,這些侵略戰爭的爆發,都是基於兩個原因,一個原因就是華夏帝國開始衰落,日本看到東亞帝國衰落,就起了歹心。

另一個原因就是,日本國家經過明治維新後,藉助西方的工業技術革命,使得自己的綜合實力和軍事實力,已經發展到能夠帶給他們底氣的地步,到了這一步,日本就敢和清朝開戰,這就是甲午中日戰爭的由來。

當時清朝北洋水師擁有世界最先進的戰艦,並且數量還不少,而日本國家戰艦數量不多,質量也比不上北洋水師,日本國內大多數人都認爲,不要去招惹清朝,不然將白白搭上帝國水軍,然而日本的少壯派軍官卻堅定地認爲北洋水師就是花架子,一打即崩,在這羣少壯派軍官的敦促下,清朝和日本開始了甲午中日戰爭。

而戰爭的結果的確朝向日本想象的那樣,北洋水師被滅掉,因此,日本通過擊敗清朝而獲得了極大的民族底氣,他們認爲帝國軍隊所到之處將所向披靡,這也讓日本的軍國主義膨脹,特別是與俄國海戰勝利後,讓日本軍國主義認爲,通過一場大戰就能征服一個國家,這纔有了日後偷襲珍珠港的冒險之旅。

日本當時的軍事素質和軍事實力都是世界頂尖的存在

別看日本國家小,他們國內的經濟發展和工業水平,絕對是國際一流水平,至少在亞洲地區是無敵的存在;發展到二戰時期,日本國家已經完善了國內士兵戰術建設和各項軍事科技的研發制度。

當時的日本,在亞洲地區實力是僅次於蘇聯,而蘇聯經過“大清洗”時期後,軍事實力被嚴重削弱,日本甚至不把當時的蘇聯放在眼裏;不過這種實力更多的是比較到國家的體量,如果不算國家體量,那麼,蘇聯軍隊在兵員素質方面是遠低於日本的。

二戰期間日本的軍隊單兵素質、團隊協同作戰能力都是頂尖的存在,而當時世界上也就只有德國能夠與之匹敵,老牌強國英國、法國等國家的兵員素質是無法和德日比較,而當時最強大的美國卻處於中立狀態,兩邊都討好,大發戰爭橫財。

不僅如此,日本在軍事科技研發和軍事裝備的生產方面,在世界也是領先水平;從槍支武器到戰艦飛機,日本都實現了自主生產和質量研發,日本的“零”式戰鬥機更是世界之最,很少有戰機,能夠達到零式戰鬥機的速度和靈活性,而零式飛機也成爲了盟國的夢魘。

日本的軍工企業也是世界頂尖的存在,在二戰進行的白熱化階段,日本軍工企業每天都不停歇地爲前線部隊生產槍支彈藥,而他們的生產速度也快的驚人,軍工企業的半自動化生產流水線爲日本侵略行爲保駕護航。

日本發動第二次侵略戰爭時期,國內的許多工業企業直接轉型成爲軍工企業,也因此,在日本戰敗遭到審判時,許多企業主也被列爲戰犯,判刑的原因也很簡單:幫助日本軍國主義的生產戰爭物資。

日本的盟友德國,挑戰大半個歐洲

日本和德國兩個國家,其實也是有很多共通之處,兩個國家的民族性格都十分嚴謹,做事十分認真,並且都以堅強的毅力而著稱;不僅如此,日本和德國還都不滿意如今的世界格局劃分,因此,德國納粹和日本軍國主義走到了一起,共同協商聯合起來發動世界大戰。

其實,如果單靠日本一家,他們是沒有底氣發動世界級戰爭,但是,德國首先站出來挑戰世界,德國以一己之力對抗英國、法國、俄羅斯等幾乎大半個歐洲強國,有了德國這個盟友分擔戰爭壓力,美國實行“孤立政策”,在亞洲日本就是無敵的存在,因而自然也敢對世界開戰。

我們再分析一下當時的二戰雙方陣營實力,大家就能明白日本爲何選擇加入德國陣營?當時的德國是世界第二經濟體,僅次於美國;儘管,德國的國家體量和經濟體量擺在那裏,他們的領土面積和人口數量都遠遠小於美國,但是卻能夠憑藉不大的土地而發展得如此迅猛,由此可見,德國的未來潛力十分深遠。

況且當時的美國選擇不參戰,日本心裏就有底了,假設美國參戰,那麼日本很可能會猶豫一下是否要加入戰爭。

再看看意大利,雖說意大利二戰時期各種愚蠢表現啼笑皆非,但是日本卻認爲意大利曾經創造過羅馬帝國的輝煌,基於對強者的崇拜,日本也堅信意大利能夠再創羅馬帝國的輝煌。而同盟國陣營的中、英、法、蘇四國,日本軍方通過數據分析後得出結論:中國體量大,但是國內實力不濟,日本完全可以覆滅掉。

英法兩國是老牌大國,但是受到一戰的影響,國力受到重創,人民很排斥戰爭,又受限於國際殖民地的困擾,經濟水平和工業水平嚴重受限,沒有實力去應對德意的侵略。蘇聯更不用說了,日本和他們簽訂,兩國互不侵犯中立協約。

因此在諸多數據分析之下,日本認爲參加協約國是必勝的選擇,所以日本有了德意盟友的加持,就有了發動戰爭的底氣。

結尾

日本敢於對世界發動戰爭,不僅僅是因爲憂患意識、更是國內發展的需要,或者說是轉移矛盾的需要,日本抓住了工業革命的紅利,能夠生產出大量的工業產品,而這些產品需要大量的原材料市場和產品的傾銷地,而東亞地區資源、能源豐富,又擁有巨量人口,是產品理想傾銷地;這是日本全民所垂涎的。

日本之所以敢於發動侵略戰爭,還與軍國主義膨脹有關,外加國內軍事力量的強盛以及盟友的加持,更關鍵的是日本急需一場大戰和一片土地,來證明自己的實力,他們太想獲得國際威望和影響力,同樣也想改變世界勢力格局劃分,但是通過和平的手段改變很顯然是天方夜譚,那麼最好的改變方式就是通過戰爭來顛覆局勢。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