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時期諸侯割據,羣雄並起,百將出世,稍有野心的人都想在這亂世中組建屬於自己的勢力,問鼎天下,劉備也是其中之一。

他劉備自認爲是漢室之後,有責任有義務去匡扶漢室,先是從桃園結義中得到關羽張飛兩大助力,但三人小勢力終究還是太弱小,連十八路諸侯會議的大門都進不了,於是又開始求賢若渴的四處蒐羅人才。

期間很重要的一點,他前去拜見了''水鏡先生''司馬徽,希望他能給自己推薦一些當世之才。對於仁義謙遜的劉皇叔水鏡先生也特別欣賞,當時就告訴劉備:''臥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

臥龍便是我們非常熟悉的諸葛孔明,鳳雛則是龐統。

劉備很相信水鏡先生的說法,三顧茅廬禮賢下士,終於將兩個人才收攬到自己麾下。二人的確都是不可多得的人才,鳳雛龐統雖去世早,但諸葛亮的名頭我們都懂。可蜀國最終還是走向滅亡,還是三國當中最先被殲滅的。

那麼問題來了,不是都已經得到臥龍鳳雛,爲什麼劉皇叔還是失敗了?因爲此話還有後半句:子初孝直,若亡一人則漢室難興。

劉巴字子初少而有才,爲人清正廉潔,一開始在曹魏集團做事,後劉備佔領桂陽、零陵一帶,沒辦法北上覆命的劉巴只能投靠劉璋,劉璋戰敗、諸葛亮勸服,劉備以禮相待並委以重任,思量再三後劉巴也同意加入蜀國陣營。

後劉備佔領西川,軍費不夠難以運轉,他詢問劉巴是否有辦法解決眼前的難題,劉巴立馬給出自己的看法:只需要多鑄造一些白銀、降低物價,並且委派官吏管理市場,不出幾個月便有錢做軍用。這個方法只實施了幾個月西川地區便穩定下來,對此諸葛亮也自嘆不如。

當時蜀國的律法《蜀科》,還是諸葛亮跟劉巴一同定下的,由此可見這劉巴的才能。可以說他如果沒有去世,蜀國內部發展肯定會更加蒸蒸日上。

法正,俗家人士,本姓法,特別擅長謀略,他先是在劉備圍攻成都時主動請纓,勸說劉璋投降,不損一兵一卒,後來更是爲劉備策劃了整個漢中之戰,讓劉備能步步爲營,蜀國也正是在他手上走向了巔峯時期。

因爲出衆的才能法正還被委以尚書令的重任,就連手下謀士萬千的曹操也特別羨慕劉備能有這樣的人才,連連感嘆:''我收盡天下英才,怎麼唯獨漏了法正呢?''同時在劉備心中法正的地位比諸葛亮還重,甚至有段時間諸葛亮都是給法正打下手。

後來劉備打算討伐東吳,諸葛亮根本勸不住,無奈感慨說如果法正還在世的話,一定能阻止主上東行,不至於威脅到蜀國的發展(''則能制主上,令不東行;就復東行,必不傾危矣'')。只可惜這兩個人才皆英年早逝,220年法正去世,222年劉巴逝世,也正是從這個時候開始蜀國慢慢走向下坡路。

兩人的離開對劉備產生了很大的影響,他經常自責,認爲法正劉巴在世的時候他沒有厚待兩人,同時也爲蜀國後面的發展感到擔憂。在國家治理方面蜀漢一直處於劣勢,比不上北方的曹操,甚至連孫權都還差一些,龐大的蜀國光靠諸葛亮一人根本沒辦法運作。

話說回來,劉備的運氣的確不怎麼好,一開始好不容易把龐統收到自己麾下,結果他卻戰死在落鳳坡,雖然得到法正、子初兩位賢才但都逝世很早,還沒有完全發揮出自己的才能便離開了,這或許便是天意,註定劉皇叔沒辦法一統天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