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榜」虽听上去严重,但不至于影响到我们以后的生活。回看历史,那些落榜的古人们,后来都干了什么呢?

他们竟然都是落榜生

古代的状元们似乎并非都为人所知,但落榜生们不少却能够名垂青史。

比如「人生赢家」型的落榜生——韩愈。人见韩愈是「唐宋八大家」之首,但这位大文豪,却也曾经三次「高考」落榜。

从公元787年到公元789年,韩愈连续参加了三次科举考试,但全部都以失败告终。也难怪他会写出“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来感叹统治者不识人才。

但执拗的韩愈在失败了三次后,仍然参加了第四次的考试。这一次,他终于脱颖而出。虽然科考之后,最终所做的也不过只是一个小官。但在这之后,韩愈在政治、文学方面皆有建树。

作为文坛领袖,他开风气之先。反对魏晋以来的骈文,与柳宗元等人一同开启了唐代的“古文运动”,并开辟了唐宋以来古文的发展道路。其个人的诗词对成就亦对后世影响巨大。而在政治上,韩愈也对唐朝的统一事业做出了贡献。

而最传奇的落榜生,莫过于落榜之后以一首诗红遍诗坛,流芳千古的张继了——对「张继」这个名字不熟悉?但你一定听过这首诗: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这首《枫桥夜泊》,不仅在中唐的诗坛上大为传播,更是成了姑苏的一张名片,一则最有地标性的广告。

而这首最著名的诗却是在张继落榜之后写成的。那年的科举,他不仅没中状元,连进士也没中。但仅凭这首诗,它让千百年后的人也仿佛可以亲眼看到到那深深的夜色,星星点点的渔火,苏州的「寒山寺」。以及体会到那份在外漂泊的辛苦……

王阳明更是参加了九次科举。

王阳明少年时期所展现出来的天才让全家都对他寄予了很大的期望,加之出生于官宦之家,自然压力更大一些。

历经两次会试王阳明都落榜了。他的好朋友们知道了落榜的消息后,连连为他叫苦。而王阳明看到这个情形,却跑过去安慰人家,淡然的说:「世人以落第为耻,我却以落第动心为耻。」(世人都认为考试落榜是羞耻的,但是我觉得,由于考试的落榜自己动摇心性和气节,丧失勇气才是最可耻的!)

在王阳明看来,自己科举的目的或许并非考取功名,而在于修身。

因落榜而倍感愤懑不甘,就是心不正的体现。所以他才会因落榜动心为耻。或许也正是因为王阳明能够成功地从自己的情绪中脱离,才能够最终「龙场悟道」,成为一代儒师。

落榜生们远远不止他们,《聊斋志异》的作者蒲松龄;一代医学家李时珍;诗仙李白、诗圣杜甫、「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洵与苦吟派诗人等等也都是落榜生。且他们往往都是屡考屡不中,有「明文第一」第一之称的归有光更是落第了八次。

由此看来,落榜不一定就是一件坏事。这些人在科举和落榜的路途中,才能慢慢找到适合自己的领域。

落榜之后,还能干啥?

其实纵观1300多年的科举考试,从隋唐到清末,这1300多年之间所录取的进士不过也才10万多名。换算一下,其实每一年能够录取的人,不到80名。所以虽说科举制使得平民书生有了上升的渠道,但是落榜生还是绝大多数。

「改行」成了绝大多数落榜生的选择。

诸多落榜生所从事的职业之中,「师爷」算是一个能够站着把钱挣了的职业。所谓师爷,其实就是给在职的中高级朝廷官员作参谋和助手,协助官员处理政务——也就是幕僚,现在的「智囊团」。

虽然没有正式官员的身份,也很少有提拔的空间。但师爷的地位极为重要,出谋划策,掌管信函往来,或是刑民案件的处理,都有专职的师爷负责。

△《让子弹飞》中的师爷

清代谚语「无幕不成衙」就反映了当时师爷一职的重要性。随着这一职业的扩大,还发展出了一套有系统的知识体系,被称为是「幕学」。《大清会典》、《福惠全书》等等书,就是为师爷入职前提供的课本。

李鸿章年轻时就曾国藩幕内做过师爷,深得曾国藩的赏识和厚爱。后来才与左宗棠一起跻身官位,成为清朝重要的大臣。

当然了,实际上有能力被聘请为师爷的人,与考中进士的人其实数量上也相差不多。

更多有才华和名望的读书人也会给官僚富豪们当「枪手」,以维持自己的生计——孟浩然、贾岛等等就曾经做过这类的职业。他们之中甚至有的人会因才思敏捷而受到各方的邀约,生活过得的甚至可以称作是「小康」。

司马相如的那篇《长门赋》就是汉武帝的皇后陈阿娇为了重得皇帝宠爱,而特地命其所作的。这篇赋也的确有奇效,汉武帝读罢之后便立刻召陈阿娇回到身边。司马相如也因此得到了千两黄金的赏赐。

韩愈在落魄之时所写的《平淮西碑》也是如此。这个碑文全文仅有1505字,而韩愈得到了500匹绢,大约就是现在的20万元,算下来每一个字都价值132元。

做教书先生也是一条门道。在科举制作为主要的晋升渠道的朝代,开办私塾开设学堂不仅可以收取学费,还能够继续研究学习,有机会成为一代鸿儒——像是朱熹、王阳明等等就是走了这条路。

而要是实在对书本没什么兴趣,也可以投身商海,经营生意。甚至去画画、写书、做医生;做风水先生,给人算卦看命。

有觉得实在觉得被逼到了绝境了的……孟浩然在仕途实在不得志的情况下选择了「归隐南山」,耕田种地。而再激进一些的,就像写下「我花开后百花杀」的黄巢,选择了起义造反。这场起义甚至波及了唐朝的大半个江山,对于加速唐朝的灭亡也有极大的作用。

有文化,确实挺可怕。

所以呀,其实落榜之后,如果选择了一条正确的道路依旧可以活的精彩。

这些落榜原因也太奇葩了!

古人落榜,我们其实也见得多听得多了。除了如唐伯虎一般故意被陷害,金圣叹一样太轻狂傲慢的缘由之外,还有什么奇怪的落榜原因?

字写得难看的?不行。

写下「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的龚自珍就是吃了字难看的亏。

明清时期,官方所要求的的字体是「馆阁体」以规范大题,方便阅卷。而37岁的龚自珍,在第五次科考时,终于有资格进入殿试。

殿试阶段龚自珍对时政观点的议论句句在理,为考官们所惊叹。然而,最终主持殿试的大学士曹振镛因为其「楷法不中程」的理由将其列为了三甲第19名。

这就意味着龚自珍无法进入翰林院供职。追根到底,都是字写得不好惹的祸……

长相不好看?不行。

选举看颜值的风气,在唐朝有了先河。据《选举志》记载,晚唐的选举标准分为四个维度——身,就是体貌丰伟;言,就是言辞辩正;书,就是楷法遒美;四,就是文理优长。

写出「今朝有酒今朝醉」的才子罗隐,就是因为「长得不好看」而被迫落榜。

到了明朝,这股风气越来越盛。洪武4年的科举考试之中,本应为状元的郭翀,只因为朱元璋认为其其貌不扬,所以颜值更高的吴伯宗在那年成为了状元。

类似的例子还不少,著名哲学家王艮因为颜值不敌胡广,不得不让位。张和也因为「眼神不好」而从第一名降到了第四名。

运气不好的?也不行。

明朝正德12年,有位叫做刘淮的人正在考场答题,但不知道从哪儿忽然刮来一阵大风, 把他的卷子刮跑了。卷子随风飘飞,一直落到了南御河边。

卷子被找回来之后,负责工作的人在他的试卷下批下「不谨」二字。意思就是他不够谨慎,所以刘淮就这么落了榜。

名字起得不好?更不行。

起名字这个事,真不是自己能够控制得了的。要是爸妈明智,起了个好名字,说不定就能当大官呢。还是明朝,嘉靖23年,一个名叫「吴情」的人当时位列第一。明世宗朱厚熜一听就不高兴了,说:「无情之人岂能居榜首。」于是这位名叫「无情」的准状元就惨兮兮的被刷下去了。

朱厚熜又说,自己昨晚梦中听到雷声了,这是不是意味着什么暗示?考官们急忙翻阅考卷,果真发现了一位叫做「秦鸣雷」的人。秦鸣雷就这样,因为名字起得好,而做上了状元。

历数古代科举之中的小花絮,落榜生们如果选择了一条适合自己的路,其实也能够活的精彩。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