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国一直都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东方强国。由于地理位置很好,西靠泰山,东临东海,有有着富庶的渔盐利益,加上又是周朝功臣之首姜子牙的封地,其经济、政治都名列前茅,不论是春秋还是战国,齐国都是大国之一。

自泰山属琅琊,北被于海,膏壤二千里,其民阔达多匿知,其天性也。以太公之圣,建国本,桓公之盛,修善政,以为诸侯会盟,称伯,不亦宜乎?洋洋哉,固大国之风也。

齐国自齐桓公姜小白时期达到鼎盛,兵锋所指之处无不称臣屈服,其威势除了后世秦始皇之外,整个春秋战国没一个霸主可比得上,可以说齐桓公在世时,整个春秋时代无不以其意念为指示牌,连周天子也不得不在其“尊王攘夷”的旗号下生存。

可是好景不长,自齐桓公死后,齐国迅速衰败,甚至在后面还发生了“田氏代齐”,贵族田桓子取代了姜氏,将整个齐国偷天换日改姓了田,而要说起齐国为什么会发生改姓事件,乃至于最后被秦所灭的原因,不但在于外患,更主要的是在于内忧,特别是齐国朝廷上的内争,把齐国给耗死了。

齐国内乱自齐桓公的父亲齐襄公时期就开始了,之后历代齐国君主都无一例外地陷入这魔咒之中

齐桓公姜小白是父亲齐襄公的第三个儿子,本来是无缘继承公爵之位的,可当时齐国内部由于齐襄公和妹妹文姜之间的伦理事件而陷入了内乱,齐襄公为了和妹妹文姜幽会,甚至还派人把文姜的丈夫鲁桓公给杀了。虽然这时候的齐国实力强大,可也不能这样肆无忌惮吧,所以很快齐襄公和齐国就众叛亲离了。

1. 齐襄公在温柔乡里还待不够,早就看不惯他所作所为的弟弟公孙无知就暗杀了齐襄公,自立为国君,但公孙无知很快也被仇敌雍禀所杀,齐国权力出现了真空;

2. 此时的齐襄公的三子公子小白和儿子公子纠分别在莒国和鲁国避难,一听说此事后,两人立刻回国,结果公子小白靠着诈死骗过了公子纠派来刺杀的部下管仲,并星夜兼程赶回了齐国,在宗室高傒和上卿国懿仲的支持下登上了齐公之位,而公子纠则被鲁国处死,管仲被押回齐国,并得到齐桓公的赏识;

3. 齐桓公是靠着宗室和士大夫才能上位的,所以在他在位期间就大力重用宗室和士大夫,结果这两方势力逐渐强大,在齐桓公晚年昏庸的时候,五公子并立,各自率领自己的家族党羽争位,即所谓的“停尸不顾,束甲相攻”,齐国陷入了内乱之中。

结果公子无亏和易牙等人被高氏、国氏所杀,公子昭回到齐国为齐孝公,在其死后,其弟弟公子潘杀掉太子自立为齐昭公,在其死后,其弟弟公子商人再杀掉太子姜舍,自立为齐懿公,但很快又被士大夫所杀,迎立在卫国的公子元回国继位,为齐惠公,短短不到四十年的时间里,齐国换了五位君主,每一次更换都伴随着严重的内耗而来,五公子是“皇位轮流坐,一个都没落下”。

齐惠公元继位后,齐桓公位之争也算是告一段落了,可是由于不信任宗室,齐惠公开始重用士大夫,可是此时以崔氏(姜子牙之子齐丁公的后代)、庆氏(公子无亏之后)等家族宗亲势力依旧强大,很快就把大权从齐惠公手里抢了回来。在各家族互相攻伐中,国佐联合高固驱逐了崔杼,把他赶到了卫国,后崔杼回国,杀公子牙拥立公子光,成为齐国执政,再杀太傅高厚,独揽朝纲。

之后崔杼因齐庄公染指自己的妻子,联合左相庆封再杀已经是齐庄公的公子光,立公子杵臼为齐景公,两年后左相庆封攻击崔氏,崔杼上吊自杀,被戮尸曝杀。在齐桓公死后一百年的时间里,齐国没有外忧但却内乱不断,早已经失去了齐桓公时期的霸主地位,在后期的春秋诸国纷争中也极少露面,甚至于不得不尊晋国为霸主以求外部无事,就连国力弱小的宋国都看不起齐国,自作主张地举行“弭兵之会”,确立了晋楚的霸权,而齐国只能跟在其后面唯唯诺诺。

虽然在齐景公时期有名相晏婴执政,加上齐景公本人也算励精图治,齐国重现了一个短暂的辉煌日子,可好景不长,齐国内部很快就发生了田氏代齐的情况

在齐景公执政初期,大权全由崔杼和庆封管理,自己只是个傀儡君主而已,不过齐景公可不是一个甘于平庸的人,在借庆封之手铲除了崔杼之后,很快又联合了田无宇、栾施、高强等赶走了庆封,又以田氏的势力来压制栾氏、高氏等齐国宗室,其结果就是田氏的势力逐渐坐大,成为了尾大不掉之势:

1. 在庆封逃跑后,齐国以三家势力最为强大,分别为士大夫家族的田氏、晏氏和宗室家族的栾氏,而在这三者之中,齐景公最重用的不是田家和栾家,反倒是在平定崔庆之乱中没什么建功的晏家,究其原因还是因为晏家里有个忠心为国的晏婴(也就是教科书里的晏子);

2. 晏婴在崔庆之乱中被赶到了东阿做个小官,齐景公亲政后立刻就召回了晏婴,担任齐国相国,开始实行改革。一方面齐景公派晏子使楚,既拉拢了齐国南方的忧患楚国,又借了楚国的力量来压制晋国,以便让齐国在这夹缝中偷偷地发展起来,另一方面以晏子治国,大力修改管仲时期所留下来的各项制度;

3. 在晏婴的改革,和外部局势较为安稳的情况下,齐国国力迅速发展,到晏婴去世时,齐国已经再次崛起,成为能和晋、楚叫板的强国之一,齐国能在战国中排上七雄之一,其原因就在于齐景公和晏子留下来的家底。齐景公势力最强之时,连执掌晋国大权的六卿都互相争取其支持,可惜齐国支持的是晋国中行氏,等到智氏专政、三家分晋后,齐国反倒和魏赵韩三国没什么交集了。

由于齐桓公的五公子之乱、齐景公的崔庆之乱都是由姜氏宗亲所引起的,所以在齐景公和晏子的改革中,打压得最厉害的就是这批旧有的贵族势力,而受重用的则是士大夫阶层的晏家和田家。在田无宇驱逐了宗亲群的高氏和栾氏的过程中,齐景公给了他极大的支持,虽然晏子极力劝阻齐景公不要过于重用田无宇,可也是石沉大海,没了音讯,到后面齐景公死后,田无宇之子田乞凭着在对晋战事中立下的大功,发动针对高氏和国氏的政变,一跃成为了齐国的相国,大权独揽。

公元前391年田和伐齐后,姜氏齐国正式灭亡,取而代之的是田氏齐国,但自齐桓公时期就遗留下来的矛盾,同样也由田氏所继承

在田和把齐康公放逐到海岛并得到周天子的同意,以田氏完全取代姜氏的时候,齐国国力在战国七雄中是排在后几位的,比韩、燕等国好不到哪去,多次在和魏国的战事中失利,把齐景公时期夺取的晋国土地全部归还了不说,还出现了“齐之技击不可遇魏之武卒”的说法。一直到齐威王时代,田氏齐国才又迎来了一次新生。

靠着大臣邹忌、宗室田忌和军事家孙膑的帮助,齐威王时期的齐国才算是有资格称得上战国霸主,孙膑和魏国庞涓所打的那场桂陵之战中,给后世留下了“围魏救赵”等战术和成语,但更值得注意的是:此战是田氏齐国第一次在战场上打败战国早期霸主魏国的一次胜利,之后十几年里,魏国再也没有主动出击过齐国,这给了齐国一个休养生息的绝佳机会。

接下来,到了公元前342年,魏国出兵韩国,齐国应韩国请求再次出兵,以田忌、孙膑为主帅,再次大败魏军于马陵,魏军主帅庞涓战死,魏国自魏武侯时期所留下来的国力全数被掏空,此后韩国一起,被西面秦国的拿来练手。齐威王时期的齐国,连续打败了秦国、魏国、楚国,使韩国、赵国臣服,成为了战国中后期最强大的国家。可本来最有资格完成统一的齐国,却还是在内乱中一次又一次地错过了。

1. 最先开始的是大臣邹忌和宗室田忌的斗争,齐威王时期,邹忌和田忌一个主内一个主外,都是齐威王的股肱大臣,可邹忌看不惯田忌立下了太多战功,而自己的改革又不如战场上那样立竿见影,所以邹忌大肆抨击田忌,最后使得田忌逃到楚国、孙膑借口归隐。在马陵之战后,本可以借着势头降服秦国、楚国的齐国,就这样失去了一次机会;

2. 在齐闵王时期,也就是纵横学派开始兴起的时候,这时候天下大势已经逐渐明朗,一是合纵攻击最强的一方,以保持各国并立局势,一是连横,以最强大的一国统一各国,说起来就是继续保持旧有体系和建立新的制度的情况。而在魏国、楚国相继没落,韩国、赵国、燕国又无力扛起大旗的时候,齐国成为了函谷关外的六国之首;

3. 公元前298年,齐国联合韩魏联军进攻秦国函谷关,双方鏖战三年之久,最后函谷关被攻破,百二秦川毫无遮拦地摆在了齐国面前。面对这样一块大肥肉,齐闵王却选择了撤兵,而齐国一撤,韩魏等国自然也撤退了,秦国的一次灭顶之灾就这样给齐国放过了;

4. 齐闵王为什么会放过秦国,究其原因还是因为内政,因为当时主持齐国政务的是人称战国四公子之一的田文,他是齐闵王的堂弟,齐威王之孙,在齐国对外作战中由于有他的主持,齐国军队节节胜利,而函谷关一战也是由他发起的。如此一来,田文的威望已经盖过了齐闵王,假以时日可能还有取代齐闵王的可能,函谷关之战后一年,贵族田甲预谋杀害齐闵王就是一个最好的证据。

于是在公元前286年,秦、燕、赵、魏、韩五国联军,以燕将乐毅为主帅,大败齐军于济水,一口气夺取了齐国七十余城,虽然后来因为燕国临时换将,加上宗室田单以火牛阵突袭联军,使得齐国的国祚又延续了数十年,可经此一役的齐国,已经无法再次逐鹿中原了,齐闵王之后的齐襄王、齐废王,两人在位六十多年,其记载比在位仅十七年的齐闵王还要少得多,可以说已经没什么好记的了。

结语

齐国之所以会灭亡,很大程度上是在于内患而非外忧,就连最后的亡国也非战之罪,而是齐王田建自愿投降的。

齐国作为老牌国家之一,在春秋时期以其旧有的身份夺得了至高无上的地位,可制度之下的齐国却时时面临着宗室的威胁,特别是齐桓公以来,这种情况越加明显,归其原因还是由于春秋时期礼乐崩坏,诸侯之间以下犯上的做法已经司空见惯了。不止齐国的五公子之乱,晋国也有曲沃代翼、三家分晋、鲁国有三桓之乱,就连远在南方的楚国和实力不强的宋国都有过内乱的现象。

面对这一社会风气的变化,齐国虽然也有过锐意改革的做法,可因传统思想顽固,齐国的改革始终不能彻底,都是拉一派打一派,打一派生一派,不能像秦国那样直接把旧有势力推倒重来,像重用范雎、张仪、李斯这样有能力但地位低下的士大夫情况,就绝对不会出现在齐国改革之中。像齐宣王,虽然加大了对稷下学宫的扩招,使其汇聚了诸子百家的各类人才,墨家、道家、法家、儒家群英荟萃,可这些人没一个能得到齐宣王的重用,反倒是一些诗文唱说的娱乐型人才甚得齐宣王欢心,著名的东郭先生故事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