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國一直都是春秋戰國時期的東方強國。由於地理位置很好,西靠泰山,東臨東海,有有着富庶的漁鹽利益,加上又是周朝功臣之首姜子牙的封地,其經濟、政治都名列前茅,不論是春秋還是戰國,齊國都是大國之一。

自泰山屬琅琊,北被於海,膏壤二千里,其民闊達多匿知,其天性也。以太公之聖,建國本,桓公之盛,修善政,以爲諸侯會盟,稱伯,不亦宜乎?洋洋哉,固大國之風也。

齊國自齊桓公姜小白時期達到鼎盛,兵鋒所指之處無不稱臣屈服,其威勢除了後世秦始皇之外,整個春秋戰國沒一個霸主可比得上,可以說齊桓公在世時,整個春秋時代無不以其意念爲指示牌,連周天子也不得不在其“尊王攘夷”的旗號下生存。

可是好景不長,自齊桓公死後,齊國迅速衰敗,甚至在後面還發生了“田氏代齊”,貴族田桓子取代了姜氏,將整個齊國偷天換日改姓了田,而要說起齊國爲什麼會發生改姓事件,乃至於最後被秦所滅的原因,不但在於外患,更主要的是在於內憂,特別是齊國朝廷上的內爭,把齊國給耗死了。

齊國內亂自齊桓公的父親齊襄公時期就開始了,之後歷代齊國君主都無一例外地陷入這魔咒之中

齊桓公姜小白是父親齊襄公的第三個兒子,本來是無緣繼承公爵之位的,可當時齊國內部由於齊襄公和妹妹文姜之間的倫理事件而陷入了內亂,齊襄公爲了和妹妹文姜幽會,甚至還派人把文姜的丈夫魯桓公給殺了。雖然這時候的齊國實力強大,可也不能這樣肆無忌憚吧,所以很快齊襄公和齊國就衆叛親離了。

1. 齊襄公在溫柔鄉里還待不夠,早就看不慣他所作所爲的弟弟公孫無知就暗殺了齊襄公,自立爲國君,但公孫無知很快也被仇敵雍稟所殺,齊國權力出現了真空;

2. 此時的齊襄公的三子公子小白和兒子公子糾分別在莒國和魯國避難,一聽說此事後,兩人立刻回國,結果公子小白靠着詐死騙過了公子糾派來刺殺的部下管仲,並星夜兼程趕回了齊國,在宗室高傒和上卿國懿仲的支持下登上了齊公之位,而公子糾則被魯國處死,管仲被押回齊國,並得到齊桓公的賞識;

3. 齊桓公是靠着宗室和士大夫才能上位的,所以在他在位期間就大力重用宗室和士大夫,結果這兩方勢力逐漸強大,在齊桓公晚年昏庸的時候,五公子並立,各自率領自己的家族黨羽爭位,即所謂的“停屍不顧,束甲相攻”,齊國陷入了內亂之中。

結果公子無虧和易牙等人被高氏、國氏所殺,公子昭回到齊國爲齊孝公,在其死後,其弟弟公子潘殺掉太子自立爲齊昭公,在其死後,其弟弟公子商人再殺掉太子姜舍,自立爲齊懿公,但很快又被士大夫所殺,迎立在衛國的公子元回國繼位,爲齊惠公,短短不到四十年的時間裏,齊國換了五位君主,每一次更換都伴隨着嚴重的內耗而來,五公子是“皇位輪流坐,一個都沒落下”。

齊惠公元繼位後,齊桓公位之爭也算是告一段落了,可是由於不信任宗室,齊惠公開始重用士大夫,可是此時以崔氏(姜子牙之子齊丁公的後代)、慶氏(公子無虧之後)等家族宗親勢力依舊強大,很快就把大權從齊惠公手裏搶了回來。在各家族互相攻伐中,國佐聯合高固驅逐了崔杼,把他趕到了衛國,後崔杼回國,殺公子牙擁立公子光,成爲齊國執政,再殺太傅高厚,獨攬朝綱。

之後崔杼因齊莊公染指自己的妻子,聯合左相慶封再殺已經是齊莊公的公子光,立公子杵臼爲齊景公,兩年後左相慶封攻擊崔氏,崔杼上吊自殺,被戮屍曝殺。在齊桓公死後一百年的時間裏,齊國沒有外憂但卻內亂不斷,早已經失去了齊桓公時期的霸主地位,在後期的春秋諸國紛爭中也極少露面,甚至於不得不尊晉國爲霸主以求外部無事,就連國力弱小的宋國都看不起齊國,自作主張地舉行“弭兵之會”,確立了晉楚的霸權,而齊國只能跟在其後面唯唯諾諾。

雖然在齊景公時期有名相晏嬰執政,加上齊景公本人也算勵精圖治,齊國重現了一個短暫的輝煌日子,可好景不長,齊國內部很快就發生了田氏代齊的情況

在齊景公執政初期,大權全由崔杼和慶封管理,自己只是個傀儡君主而已,不過齊景公可不是一個甘於平庸的人,在借慶封之手鏟除了崔杼之後,很快又聯合了田無宇、欒施、高強等趕走了慶封,又以田氏的勢力來壓制欒氏、高氏等齊國宗室,其結果就是田氏的勢力逐漸坐大,成爲了尾大不掉之勢:

1. 在慶封逃跑後,齊國以三家勢力最爲強大,分別爲士大夫家族的田氏、晏氏和宗室家族的欒氏,而在這三者之中,齊景公最重用的不是田家和欒家,反倒是在平定崔慶之亂中沒什麼建功的晏家,究其原因還是因爲晏家裏有個忠心爲國的晏嬰(也就是教科書裏的晏子);

2. 晏嬰在崔慶之亂中被趕到了東阿做個小官,齊景公親政後立刻就召回了晏嬰,擔任齊國相國,開始實行改革。一方面齊景公派晏子使楚,既拉攏了齊國南方的憂患楚國,又借了楚國的力量來壓制晉國,以便讓齊國在這夾縫中偷偷地發展起來,另一方面以晏子治國,大力修改管仲時期所留下來的各項制度;

3. 在晏嬰的改革,和外部局勢較爲安穩的情況下,齊國國力迅速發展,到晏嬰去世時,齊國已經再次崛起,成爲能和晉、楚叫板的強國之一,齊國能在戰國中排上七雄之一,其原因就在於齊景公和晏子留下來的家底。齊景公勢力最強之時,連執掌晉國大權的六卿都互相爭取其支持,可惜齊國支持的是晉國中行氏,等到智氏專政、三家分晉後,齊國反倒和魏趙韓三國沒什麼交集了。

由於齊桓公的五公子之亂、齊景公的崔慶之亂都是由姜氏宗親所引起的,所以在齊景公和晏子的改革中,打壓得最厲害的就是這批舊有的貴族勢力,而受重用的則是士大夫階層的晏家和田家。在田無宇驅逐了宗親羣的高氏和欒氏的過程中,齊景公給了他極大的支持,雖然晏子極力勸阻齊景公不要過於重用田無宇,可也是石沉大海,沒了音訊,到後面齊景公死後,田無宇之子田乞憑着在對晉戰事中立下的大功,發動針對高氏和國氏的政變,一躍成爲了齊國的相國,大權獨攬。

公元前391年田和伐齊後,姜氏齊國正式滅亡,取而代之的是田氏齊國,但自齊桓公時期就遺留下來的矛盾,同樣也由田氏所繼承

在田和把齊康公放逐到海島並得到周天子的同意,以田氏完全取代姜氏的時候,齊國國力在戰國七雄中是排在後幾位的,比韓、燕等國好不到哪去,多次在和魏國的戰事中失利,把齊景公時期奪取的晉國土地全部歸還了不說,還出現了“齊之技擊不可遇魏之武卒”的說法。一直到齊威王時代,田氏齊國才又迎來了一次新生。

靠着大臣鄒忌、宗室田忌和軍事家孫臏的幫助,齊威王時期的齊國纔算是有資格稱得上戰國霸主,孫臏和魏國龐涓所打的那場桂陵之戰中,給後世留下了“圍魏救趙”等戰術和成語,但更值得注意的是:此戰是田氏齊國第一次在戰場上打敗戰國早期霸主魏國的一次勝利,之後十幾年裏,魏國再也沒有主動出擊過齊國,這給了齊國一個休養生息的絕佳機會。

接下來,到了公元前342年,魏國出兵韓國,齊國應韓國請求再次出兵,以田忌、孫臏爲主帥,再次大敗魏軍於馬陵,魏軍主帥龐涓戰死,魏國自魏武侯時期所留下來的國力全數被掏空,此後韓國一起,被西面秦國的拿來練手。齊威王時期的齊國,連續打敗了秦國、魏國、楚國,使韓國、趙國臣服,成爲了戰國中後期最強大的國家。可本來最有資格完成統一的齊國,卻還是在內亂中一次又一次地錯過了。

1. 最先開始的是大臣鄒忌和宗室田忌的鬥爭,齊威王時期,鄒忌和田忌一個主內一個主外,都是齊威王的股肱大臣,可鄒忌看不慣田忌立下了太多戰功,而自己的改革又不如戰場上那樣立竿見影,所以鄒忌大肆抨擊田忌,最後使得田忌逃到楚國、孫臏藉口歸隱。在馬陵之戰後,本可以藉着勢頭降服秦國、楚國的齊國,就這樣失去了一次機會;

2. 在齊閔王時期,也就是縱橫學派開始興起的時候,這時候天下大勢已經逐漸明朗,一是合縱攻擊最強的一方,以保持各國並立局勢,一是連橫,以最強大的一國統一各國,說起來就是繼續保持舊有體系和建立新的制度的情況。而在魏國、楚國相繼沒落,韓國、趙國、燕國又無力扛起大旗的時候,齊國成爲了函谷關外的六國之首;

3. 公元前298年,齊國聯合韓魏聯軍進攻秦國函谷關,雙方鏖戰三年之久,最後函谷關被攻破,百二秦川毫無遮攔地擺在了齊國面前。面對這樣一塊大肥肉,齊閔王卻選擇了撤兵,而齊國一撤,韓魏等國自然也撤退了,秦國的一次滅頂之災就這樣給齊國放過了;

4. 齊閔王爲什麼會放過秦國,究其原因還是因爲內政,因爲當時主持齊國政務的是人稱戰國四公子之一的田文,他是齊閔王的堂弟,齊威王之孫,在齊國對外作戰中由於有他的主持,齊國軍隊節節勝利,而函谷關一戰也是由他發起的。如此一來,田文的威望已經蓋過了齊閔王,假以時日可能還有取代齊閔王的可能,函谷關之戰後一年,貴族田甲預謀殺害齊閔王就是一個最好的證據。

於是在公元前286年,秦、燕、趙、魏、韓五國聯軍,以燕將樂毅爲主帥,大敗齊軍於濟水,一口氣奪取了齊國七十餘城,雖然後來因爲燕國臨時換將,加上宗室田單以火牛陣突襲聯軍,使得齊國的國祚又延續了數十年,可經此一役的齊國,已經無法再次逐鹿中原了,齊閔王之後的齊襄王、齊廢王,兩人在位六十多年,其記載比在位僅十七年的齊閔王還要少得多,可以說已經沒什麼好記的了。

結語

齊國之所以會滅亡,很大程度上是在於內患而非外憂,就連最後的亡國也非戰之罪,而是齊王田建自願投降的。

齊國作爲老牌國家之一,在春秋時期以其舊有的身份奪得了至高無上的地位,可制度之下的齊國卻時時面臨着宗室的威脅,特別是齊桓公以來,這種情況越加明顯,歸其原因還是由於春秋時期禮樂崩壞,諸侯之間以下犯上的做法已經司空見慣了。不止齊國的五公子之亂,晉國也有曲沃代翼、三家分晉、魯國有三桓之亂,就連遠在南方的楚國和實力不強的宋國都有過內亂的現象。

面對這一社會風氣的變化,齊國雖然也有過銳意改革的做法,可因傳統思想頑固,齊國的改革始終不能徹底,都是拉一派打一派,打一派生一派,不能像秦國那樣直接把舊有勢力推倒重來,像重用范雎、張儀、李斯這樣有能力但地位低下的士大夫情況,就絕對不會出現在齊國改革之中。像齊宣王,雖然加大了對稷下學宮的擴招,使其匯聚了諸子百家的各類人才,墨家、道家、法家、儒家羣英薈萃,可這些人沒一個能得到齊宣王的重用,反倒是一些詩文唱說的娛樂型人才甚得齊宣王歡心,著名的東郭先生故事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