崖山海戰後,南宋再也沒有了抵抗力量,也意味着南宋被蒙元征服,趙匡胤建立的大宋一朝徹底滅亡了。崖山位於現在的廣東江門,從地理位置上講,這已經是南宋朝廷能夠逃亡的最後的道路了。

說起崖山海戰也是足夠悲壯,雖然結果輸了,但輸得是如此的悲壯。在面對外敵入侵之際,能夠拼死抵抗,爲了民族的生存和尊嚴而獻身,還是這麼的義無反顧,尤其是在突圍無望的情況下,陸秀夫見無法突圍,便揹着八歲的趙昺投海,隨行十多萬軍民亦相繼跳海。實在是令人歎服。

要知道大宋一朝,雖然對外羸弱,但貿易發展的還不錯,航海也是非常發達的,那麼自然地宋代的大型海上船隻最大的有千噸級別,幾百噸的司空見慣。

相比之下,明清閉關鎖國,一味地拒絕與外國打交道,以至於落後的根本攆不上了。所以說,朝廷如果要跨海遠征的話, 還是有客觀條件的。

所以很多人對此有個疑問,爲什麼小朝廷不去東南亞建立國家,反而被逼的走投無路,投海自盡呢?

其實這個問題很簡單。

中國歷史上沒有過這樣的傳統。

雖然遼國在被消滅後,殘餘勢力曾一路向西建立了西遼,蒙元被朱元璋趕走後,回到了闊別已久的家鄉。

隨後在不斷的分裂中,強盛一時的瓦剌被打敗後,也開始西遷。

但是,這些無一例外的都是北方遊牧民族,況且他們逃往的地方,並非多麼的不熟悉,同樣是適合他們民族生存的地方。

對比一下中原政權,根本沒有這樣的先例。

華夏文明的代表就是土地農耕文化,不像北方的遊牧文化,更不是後來西歐的海洋文化,所以漢人政權南宋,前去東南亞避難,進而開疆拓土,這未免有點強人所難。

不過,在生死攸關之際,往海外逃這個想法,在南宋朝廷裏也不是沒有人提起。但根本沒有形成共識,在很多人眼裏,一旦到了海外,先不說是否能夠成功,至少沒有了反攻的機會。

更何況,雖然南宋羸弱,可是以華夏正統自居,而周圍包括東南亞雖然早已不是未開化之地,但在大宋眼裏,仍然是蠻夷之地。堂堂天朝上國蝸居蠻夷之地,世人怎麼看?這纔是最大的名節,比死還重要的名節。如果想苟且偷生,當初就不會繼續流亡抗元了。

當然了,不得不說,當時陸秀夫等人也根本沒有想到會輸得這麼慘。就像後來的晚明時期一樣,如果崇禎對農民軍非常瞭解的話,知道北京城會被李自成攻破,在李自成北上之際,絕不可能不讓各地進京勤王,以至於浪費了大好機會。

只能說歷史沒有如果,一旦走下去,將不可能回頭。

說句題外話,就算小朝廷能夠到達東南亞某地,恐怕結果也不會太好。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