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中國古代,中秋節的內涵遠比現在豐富。

臨近中秋,我朋友徐老師卻有點心煩。徐老師是杭州人,在北京生活,他的父母生活在杭州。每年中秋節,徐家都會收到親朋好友送的不少月餅。兩位老人愛惜食物,月餅保質期較短,想要不浪費,就必須抓緊喫。但月餅熱量太高,不能喫太多,遠在千里之外,徐老師視頻電話的勸說“鞭長莫及”,二老反而頻頻發問:“中秋節回家嗎?”

中秋節除了可以放假休息喫月餅之外,似乎再說不出什麼?在中國古代,中秋節的內涵遠比現在豐富。

拜月的習俗古已有之,這是農耕時代人們敬畏、感恩自然的儀式。因此,中秋節又稱祭月節、秋節、仲秋節、拜月節。早在春秋時代,人們就在秋季豐收時感謝神靈的祭祀習俗,帝王通過祭月感恩五穀豐收。

到了唐朝,文人墨客賞月、望月的詩詞就很多了,李白《月下獨酌》:“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民間也流傳皇帝的賞月軼事,傳說唐玄宗夢遊月宮,聞仙聲陣陣,默記心中。醒來後,憶起夢中的音樂歌聲,自己譜曲編舞,創作了“此曲只應天上有,人間能得幾回聞”的《霓裳羽衣曲》。

唐朝的中秋節,大戶人家在晚上會擺上香案,放些西瓜、圓餅祭拜月亮。過的清雅、莊重,卻少了一些煙火氣、世俗氣,並不像一個世俗的節日。唐朝王建的《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中描寫中秋“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在誰家”。詩中流露出一種淡淡的思緒,有些悵惘、有些清冷,並沒有傳達出宴飲和團圓的感受。

宋朝的中秋夜是不眠夜,有登高賞月,暢飲達旦、通宵不絕的歡樂氣氛。《東京夢華錄》記:“中秋節前,諸店皆賣新酒,貴家結飾臺榭,民家爭佔酒樓玩月,笙歌遠聞千里,嬉戲連坐至曉。”中秋節那天夜裏,貴族人家搭建裝飾高臺,普通百姓去酒樓爭佔位置,都爲了登高賞月。從皇宮傳來的音樂聲連綿不絕,像從雲外飄來的。就連小孩也通宵玩耍,夜市更是開到天亮。

南宋周密在《武林紀事》中記錄,中秋節錢塘江會放“一點紅”羊皮小水燈:“數十萬盞,浮滿水面,爛如繁星,有足觀者。或謂此乃江神所喜,非徒事觀美也。”南宋杭州人中秋節會放水燈祭江神,祈求平安。

明清時,中秋節有家族團聚、宴飲的習俗。曹雪芹在《紅樓夢》第75回記載了世代簪纓的貴族過中秋的場面。中秋那天,賈府家裏的男人們先開祠堂行朔望之禮;月亮出來了,家中女性長輩帶領女人們,在月光下祭祖拜月。這套儀式結束,團圓宴才能開始。明朝田汝成在《西湖遊覽志餘》記錄:“八月十五日謂之中秋,民間以月餅相遺,取團圓之意。是夕,人家有賞月之燕,或攜榼湖船,沿遊徹曉。蘇堤之上,聯袂踏歌,無異白日。”可見,明朝的中秋節就是繁華富麗,美滿喜樂的節日,人們不僅喫月餅,也會去西湖邊賞月遊湖。

中秋節也是還款、算工錢的日子。浙江紹興人周作人覺得中秋的意義,喫月餅要大過看月亮:“而還賬又過於喫月餅,然則我誠猶未免爲鄉人也。”江蘇高郵人汪曾祺也在小說中講過:“葉三賣果子從不說價。買果子的人家也總不會虧待他。有的人家當時就給錢,大多數是到節下(端午、中秋、新年)再說。”

現今,過節不存在還款、付款的問題,畢竟理財App裏都有時間提醒,服務也都是現買現賣。但逢年過節禮尚往來總是個老傳統,中秋節自然也是個聯絡感情,傳遞情誼的特殊日子。送月餅更是簡單方便,收到的人也一定明白你的心意。月餅作爲中秋節的儀式感,通過千年來一代代人的傳承,已經成爲一種文化符號。爲了傳遞這個符號,現代人以極大豐富的經濟基礎,推陳出新,絞盡腦汁,讓月餅的內容和味道越來越豐富。

說起來,月餅界派別林立、口味有傳統的有現代的、有甜也有鹹,卻仍舊沒能逃出高糖、高熱量的窠臼。徐老師一想到父母又要喫一個月的月餅,就連早餐都是泡飯配月餅,哭笑不得間,漸漸有了新的想法。中秋加國慶的長假,徐老師原本會選擇外出旅行,今年打算回家陪父母親人喫個團圓飯。除了一起喫月餅,他也打算去西湖邊賞月。

作爲一個杭州人,他推薦去平湖秋月、三潭印月,有水有月的地方,或是城隍閣、寶石山等山峯上登高望月。金風薦爽,丹桂香飄,銀蟾光滿,陪着父母漫步西湖邊,和古人一樣感受一下澄光萬里的天空,吹秋風賞桂花也是人生樂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