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名中醫、南京市中西醫結合醫院主任中醫師 顏延鳳

小麥不僅是重要的食材,還是治療秋季常見病的良藥,具有廣泛的藥用價值。

中醫認爲,小麥入心經,汗爲心之液,小麥乃心之谷,心氣虛則汗外越,故小麥有補心氣、斂汗之效。入脾、腎經,又具有益腎,除熱,止渴的作用。《名醫別錄》中記載其能:“除熱,止燥渴,利小便,養肝氣。”《本草再新》中提示小麥“養心,益腎,和血,健脾。”《醫林纂要》記載其能“潤肺燥”。

小麥的種子或其麪粉都可入藥。但是,新麥與陳麥,種子與麪粉,性味都不同。小麥“面熱、皮涼”,浮麥(乾癟的小麥)有皮無肉,性甘涼,所以一般治汗多用浮小麥。《本草綱目》講:“新麥性熱,陳麥平和,小麥面甘溫。”《本草拾遺》記載:“小麥面補虛、厚腸胃、強氣力。”《本草綱目》還詳細歸納了不同性質小麥的功效:“陳者煎湯飲,止虛汗;燒存性,油調塗諸瘡,湯火灼傷。小麥面敷癰腫損傷,散血止痛。”

眼下溫差大,很多人都感覺到身體虛弱,腸胃不適,還容易燥熱,這裏推薦兩個小麥食療方:

養心寧神喝甘麥大棗湯。甘草12克,淮小麥18克,去核大棗9枚。小麥洗淨,漂去浮末;將甘草、小麥、大棗一起放入鍋內加水煮沸後即可飲用。有助消除更年期出現的心不在焉、睡眠不佳、經常失眠、常流淚、易激動、心慌等症狀。注意,甘麥大棗湯裏的小麥是淮小麥(江淮地區出產的顆粒飽滿的小麥),而不是浮小麥。同是麥子,兩者的藥效卻大相徑庭。淮小麥的作用是養心寧神,浮小麥的作用是斂汗止汗,二者不可混淆。

防治腹瀉喫點炒黃面。取白麪500克,將白麪炒至焦黃,用滾開水調衝30克食用,也可放入適當的鹽或糖調味。本方適用於胃腸不固而引起的腹瀉不止之症。每日晨起空腹食用,可達到止瀉固腸的作用。中醫認爲腸胃爲“水穀之海”,吸收水谷中的營養。當腸胃不能完全消化吸收水谷中的營養甚至出現腹瀉時,就需要調理腸胃,喫一點炒黃面給腸胃補充陽氣,恢復腸胃的正常功能,促進腸胃更好地消化吸收。注意,身體有熱不宜食用,有胃火不宜食用。▲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