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946年6月到1947年2月,國軍針對各解放區發動全面進攻,開局來勢洶洶結果卻是灰頭土臉。不僅未能達到戰略目的,還損兵折將被殲70餘萬,讓本就捉襟見肘的一線兵力大幅減員。

無奈之下,國軍改變策略,由全面進攻轉爲重點進攻,有兩大目標:一是陝甘寧邊區,再一個就是山東解放區。

陝甘寧邊區入選“進攻名單”容易理解,此處是中共政治、軍事中樞,革命聖地延安更是有着超乎尋常的意義;那麼另一個爲何是山東解放區,而非晉冀魯豫、蘇北或其他地區?有以下幾點原因:

一、山東解放區形勢發展迅猛,實力在各大解放區最爲突出,引起了國民黨當局的高度警覺和關注。

參軍支前

二、地理位置重要,山東北臨河北再進一步輻射東北,西接中原腹地河南,南連江蘇,距國民黨統治中心僅一步之遙。鞏固山東,可以將華北、華東解放區連爲一體,也可以作爲佈局東北、中原的前進基地。

三、山東境內及周邊地區聚集國軍重兵集團,更便於調兵遣將加以圍攻。

一般來說,解放區多建於國民黨統治薄弱地帶,如數省交界處、或經濟欠發達區域、或山高林密地形複雜地區等。然而山東位居要害、肥沃富庶,還在國民黨眼皮子底下,是如何成長爲鞏固而強大的解放區?

1937年冬,日本華北方面軍沿津蒲線(天津到南京浦口的鐵路線)南下,對山東發起進攻。時任山東省主席韓復榘,因損失過大及受到國軍嫡系排擠,爲保存實力棄守山東,致其淪陷於日軍魔掌。

與之形成鮮明對照的是,中共黨組織充分發動羣衆,燃起敵後抗日烽火,並從無到有建立起6萬人的武裝。1939年3月,代師長陳光、政委羅榮桓率115師主力進入山東,由此山東抗日根據地進入迅猛發展階段。

山東西部及北部屬華北平原,東部是個半島延伸入海,中部及南部是山地丘陵,單從地形上看,縱深迴旋空間有限。若是在夾縫中發展小塊根據地,尚存可能,但要發展壯大則具有相當難度。

事在人爲,表面上不可能的事,根據地軍民做到了。不僅在魯西、冀魯邊、濱海地區播撒下抗日火種,魯南沂蒙山根據地更是被譽爲“華東小延安”,成爲抗日中流砥柱。

爲粉碎日軍急於尋覓主力決戰的企圖,將各主力部隊地方化,分散爲小股遊擊作戰;爲克服暫時困難,加強思想工作、精兵簡政,凝聚軍民必勝信心;爲解決迴旋空間小的問題,創新性採用翻邊戰術,即敵對根據地實施掃蕩時,我方亦進入兵力空虛的敵佔區襲擾。

就是這樣,山東根據地不僅在日僞頑勢力犬牙交錯的情況下得以生存,到抗戰結束時已發生天翻地覆的變化。

除濟南、青島等少數大城市,山東境內已基本爲解放軍控制。僅正規軍就達27萬,成爲實力最強的解放區。在佈局東北初期,10餘萬東北民主聯軍,有9萬人是由山東解放區輸送。

與此同時,各省份新四軍及東江縱隊補充到蘇北及山東,兩地遙相呼應,華東解放軍已初具規模。

從這個角度看,山東解放區對日後的遼瀋、淮海決戰,乃至全國局勢都有着深刻影響。

由初期基礎薄弱聚沙成塔的敵後抗戰,到後來的實力雄厚波瀾壯闊,這是全國各解放區由弱變強的發展過程,山東解放區是其中傑出典範。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