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許曾經大家都還沉浸在伊能靜和前夫哈林的美好愛情童話中,所以他們離婚了,大家還不願醒來。

後來,伊能靜和秦昊走到了一起,這對相差十多歲的姐弟戀,一直不被大衆看好。然而,伊能靜卻始終義無反顧,並在47歲高齡爲秦昊生下可愛的女兒“米粒”。如今兩人家庭幸福,恩愛如初。

衆所周知,伊能靜和前夫哈林還有一個18歲的兒子,名叫哈利。繼父秦昊曾在一次綜藝節目中爆料,哈利從不會遵循常理稱呼自己“叔叔”或“爸爸”,而是親切地稱呼自己“小昊哥哥”。

哈利因爲非常喜歡歐美Dive女星,所以經常學習她們的舞蹈,模仿她們的穿着打扮甚至妝容。並且,曾經多次在社交網站曬出自己男扮女裝的妖豔照片,引來無數非議甚至謾罵,以致於後來不得不關閉社交賬號。

曾經有一次哈利幫媽媽排練舞蹈,就因爲打扮、塗色的指甲和陰柔的舞姿引起不少人指指點點。連哈利的表姐也在小S的綜藝節目上爆料,哈利每天都喜歡和女生在一起,比較娘。哈利也說過,想把自己“小弟弟”給割掉,但父親哈林並沒有生氣,只是覺得很好笑。

近日,哈利又在網上大膽曬出自己的女裝照:粉嫩的桃花妝,粉嫩的裙子、漂染的頭髮......連表情都帶着濃濃的少女氣息。

不少網友調侃,是不是又要出現下一個金星?顯而易見,哈利已經有很明顯的“性別錯位”。

1、什麼是性別錯位?

其實,一個人的性別是分生理性別心理性別的。人的生理性別在人出生時就決定了,但這只是大人的認知而已,對於小寶寶來說,他們根本不知道性別到底是什麼。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他們逐漸認識到,女孩子可以穿裙子,男孩子不可以,女孩子可以化妝,男孩子不可以......通過這一系列標準來判斷身邊人的性別,對於大部分孩子來說,他們對自己性別的認同和自己的生理性別是一致的。不過,也有這麼一小部分孩子,他們的性別認同和自己的生理性別並不一致。

也就是說,一個生理上是男性的孩子,可能內心是一個女孩;而一個生理上是女性的孩子,有可能內心是一個男孩。這樣的孩子在慢慢了解了自己的生理性別後,常常會有一種“我生錯了”的感覺,這其實是孩子對自己的性別認識發生了錯位,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性別認同錯位”

顯然,哈利就是這類孩子,他不僅喜歡跟女孩子待在一起,也喜歡把自己打扮成女孩子,穿漂亮的裙裝,化漂亮的妝容,甚至連言談舉止都趨向於女性化,並有割掉自己“小弟弟”的想法。

2、是什麼原因導致孩子性別認同錯位?

筆者發現,很多網友都指責哈利會有這樣或那樣的一些奇奇怪怪的行爲,都是因爲媽媽伊能靜的錯,然而其實這個事情並沒有那麼簡單。儘管在一次居家採訪中,伊能靜的意外口誤暴露出兒子的“男扮女裝”和她本人確實有直接關係。

實際上,造成孩子性別認同錯位的原因很多,主要包括生理家庭社會三方面的因素。

(1)生理因素

一些關於變性人大腦的深入研究中,發現人體下丘腦中有一個叫做“終紋牀核中央區”的核團和人的性別自我認同有關。即普通男性的這個核團比普通女性大44%,而男變女變性人的這個核團只是普通男性的52%,和普通女性相仿。這項結果第一次從生物學的角度證明了變性人的腦結構不同於普通人

這種說法雖然很有科學根據,但是有些事情並不能因此放任不管。就好比,有些人有犯罪基因,但不能因此就縱容他們犯罪。

(2)家庭因素

心理學研究指出,孩子在3歲左右就會有性別意識,家長應該引導孩子適應性別角色的進入,幫孩子構建性別身份,促進孩子性別意識的發展

若家長性別教育錯誤或缺失,很可能導致孩子自我性別認知錯誤。比如,像伊能靜一樣,儘管已經50多歲,但是多年來她一直保持滿滿的少女心,甚至家裝風格都是整個粉粉嫩嫩的。因爲伊能靜和哈林離婚後,哈利一直跟着媽媽的,所以這些可能都會在日常生活中潛移默化地影響着他;還比如,男孩3歲後還和媽媽共浴,這些都是非常不利於孩子樹立正確的性別認知;另外,哈林對兒子哈利陪伴太少,以致於他更多依賴自己的媽媽伊能靜,加之伊能靜和哈林對兒子哈利的這些行爲,既沒有指責,也沒有及時給予糾正,反而報以理解的態度,這也會加重哈利的“性別認同錯位”。

 (3)社會因素

當孩子進入學校以後,如果面對的大部分都是女教師,教師隊伍性別比例的失調,也會對男孩子性別認知產生誤導。在這種環境的影響下,男孩子容易陰柔有餘、陽剛不足,從而對自己的性別認識產生困惑。

當然,哈利是怎樣的學習生活環境,我們也不得而知。但據說,他非常喜歡跟女孩子待在一起,所以可以想象,他應該在日常生活中更傾向於結交女性朋友,這也促使他慢慢變得缺乏“陽剛氣”,變得“比較娘”。

3、如何幫助孩子樹立正確的性別認知?

一些家長會認爲,孩子還小,什麼都不懂,於是會完全不給孩子灌輸任何性別教育,還有一些家長認爲,孩子就應該快樂教育、自由生長,包容他的一切,發現孩子有意識方面的偏移,也只是去理解和接納,但不會去糾正。但是,這個社會是殘酷的,你如果不去教他一些社會主流認同的認知,以後社會主流不能接受你的孩子,或者你的孩子不能很好融入社會也是一件很麻煩和令人焦慮的事。

日本小說家兼醫學博士渡邊淳一,就曾在《男人這東西》寫道:

3歲左右的孩子便知道爸爸是男的,媽媽是女的,所以這個時候,不要給男孩子穿裙子。

4歲時,孩子會像觀察小動物一樣,觀察生殖器官等部位。

5-8歲,一般還沒有性意識,但是父母一定要告訴孩子不要去觸摸別人的某些部位,也不允許別人觸摸自己的私密部位。

9歲,孩子開始有性意識,對於一些有性刺激的畫面避免讓孩子看到,因爲會對孩子產生影響。

作爲家長,如果你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在性別認同上被大衆指指點點、評頭論足,也不希望他長大以後不能更好地融入社會,一定要及時給孩子進行正確的性教育,正確引導孩子進行性別認同。那麼,家長到底應該怎麼做呢?

(1)對孩子進行正確的性教育

最近看到一則報道稱,一個9歲女孩的父親因爲老師科普懷孕而非常生氣,決定要找校長理論。其實,這這位家長就是典型的“性教育盲”。請不要再對性的問題避而不談,勇敢的邁出第一步,纔是對孩子的認真負責。當你不知道如何對孩子進行性教育時,可以選擇權威的性教育書籍或者課程,再一點點慢慢着手孩子的性教育。

(2)認同孩子的性別

在孩子出生之前,家長會對孩子的性別很期待,有的媽媽想要一個活潑可愛的男孩,有的媽媽想要一個溫柔可親的女孩。家長有這樣的想法是可以理解的,但是當孩子出生之後,不論是不是和自己的預期相符合,都不要將負面的情緒帶給孩子。其實,不管男性、女性,各有千秋,沒有絕對的優勢。男性有陽剛之美,女性有陰柔之美,兩者協調並進、相輔相成。否則,家長在性別方面不經意的一句話,可能會導致孩子建立錯誤的性別認同觀念。

(3)不混淆孩子的性別打扮

“把男孩當女孩養,把女孩當男孩養”,這種事情還是比較常見的。有些家長是出於好玩,給男孩穿裙子扎辮子,把女孩打扮成“假小子”。我身邊就有親戚,因爲父母特別喜歡女孩子,所以把自己兒子從小打扮成女孩子模樣,照樣像女孩一樣扎小辮、穿裙子;還有的父母喜歡男孩,但因爲生了女孩,就鼓勵女兒從小剪短髮、“女扮男裝”,走中性風路線,其實這些都是不可取的,這種行爲只會導致孩子混淆自己的性別。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