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作者/陽光球

古驛道,可以說是我國五千年文明史的活化石,也是中華民族祖先艱苦奮鬥歷程的見證。它是中國古代陸地交通主通道,同時屬於重要的軍事設施之一,主要用於運輸軍用糧草物資、傳遞軍令軍情等。

古驛道相當於今天的國道,在古代又稱爲官道,是由官府出資並按統一國家標準修建的,並由所在地官府派專人負責維護管理。一般都用堅硬的岩石條鋪設,寬約三尺。

古驛道都設有驛站。漢代時,規定“三十里一驛”。宋代時,在驛道上設立遞鋪,“十里爲一鋪”,鋪成爲計算驛道路程的基本單位。驛和鋪都是爲官差、信使等提供食宿,更換馬匹的服務站。每鋪設遞夫6~8名,馬匹若干。

湖南境內的古驛道以長沙爲中心,連接四方州府,有通往湖北、廣西、貴州、廣東、江西的5條驛道,簡稱湘鄂、湘桂、湘黔、湘粵、湘贛驛道,其中通往江西、廣東的驛道貫穿安仁境內。

湘贛驛道是長沙通往江西的驛道,從長沙東南起行,由南山鋪進入株洲境內,再東行到醴陵,再進入江西萍鄉,與江西驛道相接。在醴陵縣城向南分出支線,通向攸縣、茶陵、安仁、酃縣(今炎陵),再從酃縣竹子溜(今炎陵縣大院農場)東出至江西龍泉縣界(今遂川)。全長270公里,境內215公里。該支線在醴陵境內有6鋪,在攸縣境內有12鋪,在茶陵境內有12鋪,在安仁境內有9鋪,在酃縣境內有2鋪,驛道走向與現G106國道醴陵至茶陵段基本平行。

湘粵古道連接湖南與廣東二省,南起廣東省韶關市樂昌市坪石鎮水牛灣,北至湖南省郴州市郴州裕后街。其中湖南境內部分南起宜章縣南關街三星橋,也稱“九十里大道”和“騾馬古道”,曾是在過去兩千年裏,溝通中原與嶺南一帶的交通要道。《郴州志》稱:“騾馬古道,即城區裕后街南關上至宜章九十里大道。始建於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石板路面,寬2至3米。古爲中原通往嶺南的交通要道。”古代坐船南下至廣東最遠只能到達郴州,便要換走陸路經由湘粵古道繼續南下;同樣,從廣東坐船北上也只能到達湘粵古道的南端宜章。秦始皇統一全國時五十萬大軍遠征南越,其中人數爲十五萬的一隻分隊由湖南開往廣東,湘粵古道正是這十五萬大軍硬踩出來的,後修建成道路。漢光武帝建武年間,經桂陽(郡治在今郴州)太守衛颯的大規模改造後基本定型。“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當年爲楊貴妃運輸的荔枝就是走的這條古驛道。它也是湖南省現存古驛道中,年代最早、保存較完整的古道。

古代安仁交通號稱“八縣通衢”,驛道縱橫,沿途至今尚保存許多古橋、古亭、古井、古鋪、古村等文物,而且大多取了“鋪、亭、井”的地名。古時帶鋪字的地名,必是古遞鋪。這些名字中帶鋪的地名,大多還保留至今,不少成爲了當地的村名。路亭爲石牆瓦頂或磚牆瓦頂,亭內備有大板凳或條石,供過往行人歇息和避雨,水井是給往供行人飲水解渴的。古驛道漸漸淹沒在了歷史的塵埃中,只留下這些叫“鋪、亭、井”的地名。

據統計,1950年安仁全縣有路亭169個,1987年尚存路亭132個。這些古驛道沿途有不少古鋪、古亭、古井。譬如:彭蠡鋪(五代後唐清泰二年935爲安仁場治地)、永安鋪(宋乾德三年965升安仁縣,爲安仁縣治地)、大田鋪、山口鋪、黃茅鋪、江東鋪、元鋪、平沙鋪、青路鋪、黃泥鋪等;古井有馬井、珠泉井、四方井等幾十處;古亭有報恩亭、五里亭、亭子坪、飲和亭、龍形亭、街口亭、鳳形亭、丫尖亭等。

根據《安仁縣誌》記載,清同治年間,安仁縣內有主幹驛道4條。

東路由永安鋪(今縣城) -大田鋪-黃茅鋪-廖塘鋪通攸縣;黃茅鋪-茶陵縣界-通贛、粵。黃茅鋪、煙堆嶺是北伐戰爭時葉挺獨立團作戰時的主戰場,曾在此擊潰吳佩孚的六個團,取得北伐首戰大捷。

南路連接衡陽方向,由永安鋪(今縣城)-大石鋪-山口鋪-樟橋鋪-江東鋪-大平鋪-大塘鋪-牛路鋪-通酃縣(今炎陵)。

西路由永安鋪(今縣城)-青路鋪-彭蠡鋪-東橋鋪-通耒陽縣;彭蠡鋪-新水鋪-通永興縣。

北路由永安鋪(今縣城)-新渡鋪-梅穆鋪-潭湖鋪-九江鋪-通清泉(今衡南縣)。

據宋代羅泌《路史》記載,炎帝陵自唐代開始即有奉祀,至五代而輟。自唐代起,逐步形成了皇帝詔命官員祭祀炎帝陵的“御祭”制度,古代御祭官多從京城至衡州府,在地方官陪同下長途跋涉5天5夜至炎帝陵祭祀。炎陵御祭始於宋太祖趙匡胤,自宋乾德五年(967)建廟以後,“三歲一舉,率以爲常”,形成定例,以後歷代王朝詣陵致祭活動連綿不絕。因爲歷朝歷代御祭炎陵的活動,就形成了一條綿亙悠長的御祭古道。

根據《衡陽市公路誌》記載,衡炎古道“自衡陽東起,經露白、鬥嶺、泉溪、石塘、黃田、潭湖、九江、安仁、梅橋、斜瀨、到炎陵縣,全程270裏,衡陽境內120裏。”

斜瀨即斜瀨水,是洣水在炎陵縣境內一條主要支流,斜瀨水下游就是中華民族先祖的安息之地炎帝陵,至今還有一個斜瀨渡碼頭。梅穆鋪即今禾市鄉,九江到底是屬於安仁縣還是衡南縣待考。如果九江屬衡南,那就是《衡陽市公路誌》記載錯誤,將潭湖、九江順序弄反了。梅橋地名應該在安仁境內,位於安仁、斜瀨兩地中間,大致是牌樓、安平、羊腦一帶,具體位置待考。

2010年,炎陵縣境內的“御祭古道”被發現,2015年衡陽境內的“御祭古道”被發現,當地文物部門在衡南縣寶蓋鎮三峯寨、九岡嶺等處發現其遺址,安仁段雖已發現一些斷斷續續的驛道遺蹟,完整的“御祭古道”尚有待進一步考證。

現今安仁境內殘存的古驛道,一般寬2米左右,路面縱鋪紅石或花崗岩條石,兩側鑲鋪鵝卵石,晴雨均可通行。至今保留下來的幾段巖條石古驛道中間,尚可見較深的獨輪車壓痕和負重的騾馬蹄窩。路旁古樹衆多,多爲古樟,還發現有清代指路碑。

走在古驛道上,遊走於歷史的長河中;覓尋前人的足跡,和歷史來一次時空對話;揭開荒草掩埋的腳印,讓塵封千年的古道重見於世……

鄭重聲明:轉載請註明原創作者及出處,否則將追究侵權責任。

作者簡介:陽光球,曾用名陽冠秋,筆名象牙居士,湖南安仁人,生於70年代末,公務員,中國原創文學網會員,在詩歌、散文等領域略有涉獵,文筆樸實無華,真情自然流露,作品散見各平面和網絡媒體平臺。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