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在周朝歷史上,最具有代表性的事件就是平王東遷。成爲西周與東周時期的轉折點,那麼周平王爲什麼要東遷呢,大家普遍認爲平王東遷是爲了躲避犬戎這些民族的入侵,但事實上真的是這樣嗎?其實還是值得商榷。

平王東遷並非躲避犬戎

關於平王東遷的原因最早是在司馬遷的《史記》中,其中提到了原因、:周避犬戎難,東徙洛邑。

在這之後,平王東遷的故事也就在很長時間內成爲定論,這種說法在很長時間內都是主流,且很多史書中都沿用了這樣的說法,人們對此深信不疑。

但是在到了近代之後,有史學家提出了質疑。最早的便是錢穆先生,對史學稍有研究,錢穆先生的《國史大綱》就是必讀的著作,他在文中對平王東遷這一歷史事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他指出,司馬遷在《史記》中的說法其實是有問題的,周幽王雖然是被國內的貴族申侯聯合犬戎滅掉的。在這之後,周平王是怎麼成功上位的呢?其實就是靠着申侯的幫助。這麼說來,背後的大佬就是犬戎,而周幽王是怎麼死的呢,實際上就是周平王幹掉的,所以錢穆先生就指出了“平王殺父”。

既然如此,周平王根本不用躲避犬戎,且不是敵人,根本不用躲避啊。史學家王玉哲也指出,周平王在繼位之後,像申侯、西夷、犬戎這些都是周平王的小弟,根本用不着躲避。這麼說來,自從周平王繼位,短短一年之間,就和犬戎反目成仇,這麼看來確實有點不太正常。

二王並立

我們都知道當時有周平王這樣一個君王,但是鮮爲人知的是,在周平王在位期間,同時代當時還有一個周攜王。公元前771年—公元前750年,也就是說這20年的時間內,存在着兩個政權。根據史書記載,在這兩個周王並立的時間段內,全天下簡直是一片混亂,許多原來的臣子們紛紛逃走。

“二王並立”這樣的事件在西周時期可以算是前所未有的事件,可以想象這對平王造成了多大的威脅,爲當時的政局產生多大的波及,而在司馬遷的《史記》中絲毫沒有提到過此事,這也顯然非常不嚴謹了。

既然周平王同犬戎沒有直接的衝突,甚至造不成根本的威脅,周平王東遷的原因到底是爲什麼呢?這麼說吧,大家還記得商朝的盤庚遷殷嗎?其中就有自然自然災害這一條。而這種狀況在周朝也是不例外的。

由於周攜王以及自然災害的影響,周朝的實力可以說是受到了嚴重的削弱。所以這時的周平王急需強有力的支持力量。來幫他擺脫這樣的局面。那麼,平王東遷根本原因就能搞清楚了。

當時雖然有申侯等人的幫助,但是周平王的位子根本不穩固。爲了將自己的地位以及威望樹立,他必須依靠有力的諸侯王來幫助,而他就選擇了晉國以及鄭國這兩個國家作爲自己重振王權的幫手。

所以周平王東遷的地點就選在了靠近兩國的洛邑。那麼,周平王不選擇其他諸侯王,爲什麼非要選擇鄭國、鄭國這兩國呢?

周平王爲什麼選擇了洛邑?

先說說晉國,晉國最早是叫唐,分封的國君是周王的親弟弟唐叔虞,“桐葉封弟”的故事大家想必耳熟能詳。在晉國這個地方呢,不僅在經濟上有一定的實力。經過多年的發展,在軍事上也有一定的實力。

周幽王時期,國內大亂,晉國就曾助平王一臂之力,平王還專門對其進行了嘉獎。所以周平王選擇了晉國作爲自己的鄰國。周平王在東遷的時候,晉國果然幫忙與之東遷,在這之後,周平王還將河南地賜給了晉國。

在“二王並立”初期,很多的諸侯王是站在周攜王這邊的,晉國也在其中。這樣周平王可以說是受到極大的威脅。但是後期形勢逐漸改變,周攜王並不是一個合格的君主,昏庸無道,諸侯對其頗爲不滿。

公元前760年,在晉國的幫助下,晉文侯等人又聯合起來將周攜王扳倒,歷時多年的“二王並立”終於結束,可以說幫了周平王的一個大忙。

鄭國呢,雖然在建立的時間比較晚,是周厲王這段時間成爲一個封國,國君是周厲王的小兒子,也就是周宣王的親弟弟。有了封地之後,鄭國經過多年的發展,很快就發展起來。到了鄭武公在位期間,贏得了周平王的信賴。

鄭國和晉國都是周王室的親屬,屬於姬姓,這也是周平王對其信任的主要原因。不僅位置合適,軍事上都有一定實力,故而毅然決然的選擇了洛邑。

當時的大夫也說道:我周之東遷,晉、鄭是依。

結語

所以說,平王東遷的原因,根本沒有司馬遷想象的這麼簡單。這中間的諸多糾葛不是寥寥幾句就能解釋清楚。周平王雖然擺脫了“二王並立”的局面,並且選擇了自己認爲最合適的洛邑作爲新的國都。但是周天子的威信在這之後還是一落千丈,最後只能是淪爲諸侯的附庸。

參考文獻

司馬遷:《史記》

錢穆:《國史大綱》

於逢春:《周平王東遷非避戎乃投戎辯》

《左傳紀事本末》

作者

錦年,自由撰稿人,歷史學愛好者,致力於研究歷史。期望用歷史垂訓鑑戒,塑造集體記憶,鑑往知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