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法,即運用有瀉下、攻逐、潤下作用的藥物,以消除積滯、通導大便、盪滌實熱、攻逐水飲及積聚的治療方法。在《傷寒論》中,有關於下法的使用比較完備,概括起來有以下幾種情況:

1.活血化瘀,通下瘀熱——用於太陽蓄血證。

①蓄血輕證,方如桃核承氣湯。如原文109條:“太陽病不解,熱結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當先解其外。外解已,但少腹急結者,乃可攻之,宜桃核承氣湯。”

②蓄血重證,方如抵當湯。如原文128條:“太陽病六七日,表證仍在,脈微而沉,反不結胸,其人發狂者,以熱在下焦,少腹當硬滿;小便自利者,下血乃愈。所以然者,以太陽隨經,瘀熱在裏故也,抵當湯主之。”

③蓄血證的緩治法,方用抵當丸。如原文130條所云:“傷寒有熱,少腹滿,應小便不利,今反利者,爲有血也,當下之,不可餘藥,宜抵當丸。”

2.瀉熱逐水破結——用於熱實結胸證,方用大陷胸丸、湯。如原文139條:“傷寒六七日,結胸熱實,脈沉而緊,心下痛,按之石硬者,大陷胸湯主之。”原文135條:“結胸者,項亦強,如柔痙狀,下之則和,宜大陷胸丸。”

3.溫下寒痰,滌痰破結——用於寒實結胸證,方用三物白散。如原文146條:“寒實結胸,無熱證者,與三物白散。”

4.攻逐水飲——用於懸飲證,方如十棗湯。如原文157條:“太陽中風,下利嘔逆,表解者,乃可攻之。其人漐漐汗出,發作有時,頭痛,心下痞硬滿,引脅下痛,乾嘔短氣,汗出不惡寒者,此表解裏未和也,十棗湯主之。”

5.瀉熱和胃,軟堅潤燥(緩下法)——用於陽明燥實證,方用調胃承氣湯。如原文108條:“傷寒十三日, 過徑譫語者,以有熱也,當以湯下之。若小便利者,大便當硬,而反下利,脈調和者,知醫以丸藥下之,非其治也。若自下利者,脈當微厥:今反和者,此爲內實也,調胃承氣湯主之。”

6.瀉熱通便,破滯除滿(和下法)——用於陽明痞滿證,方用小承氣湯。如原文218條:“陽明病,其人多汗,以津液外出,胃中燥,大便必硬,硬則譫語,小承氣湯主之。若一服譫語止者,更莫復服。”

7.攻下實熱,蕩除燥結(峻下法)——用於陽明痞滿燥實證及陽明、少陰之急下證,方用大承氣湯。如原文225條:“二陽並病,太陽證罷,但發潮熱,手足漐漐汗出,大便難而譫語者,下之則愈,宜大承氣湯。”原文255條:“陽明病,發熱汗多者,急下之,宜大承氣湯。”原文320條:“少陰病,得之二三日, 口燥咽乾者,急下之,宜大承氣湯。”

8.和解少陽,通下里實——用於少陽兼陽明證,方如大柴胡湯。如原文106條:“太陽病,過經十餘日,反二三下之,後四五日,柴胡證仍在者,先與小柴胡湯,嘔不止,心下急,鬱郁微煩者,爲未解也,與大柴胡湯下之則愈。”

9.調和營衛,通下實滯——用於太陰兼陽明腹痛證,方用桂枝加大黃湯。如原文279條:“本太陽病,醫反下之, 因爾腹滿時痛者,屬太陰也,桂枝加芍藥湯主之;大實痛者,桂枝加大黃湯主之。”

10.潤下緩通——用於脾約證,方用麻子仁丸。如原文249條:“趺陽脈浮而澀,浮則胃氣強,澀則小便數,浮澀相搏,大便則硬,其脾爲約,麻子仁丸主之。”

11.外導法——用於津傷便硬,自欲大便者,方用蜜煎導、大豬膽汁方。如原文235條:“陽明病,自汗出,若發汗,小便自利者,此爲津液內竭,雖硬不可攻之,當須自欲大便,宜蜜煎導而通之,若土瓜根及大豬膽汁,皆可爲導。”

【文中素材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