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武俠小說的成就,相信大家有目共睹,不用多說,但是即便“天才”如金庸,也模仿過別人的東西嗎?

答案是肯定的。

金庸雖然是當之無愧的武俠小說大師,但是,他的作品中,也有一些模仿的痕跡,尤其是早期的《書劍恩仇錄》,連金庸自己都承認,模仿了《水滸傳》中的很多寫法。

金庸熟知中華文化,四大名著更是滾瓜爛熟,由於《水滸傳》非常類似於“武俠小說”,所以剛寫武俠的金庸,模仿一下,無可厚非,其中例子很多,不再細說。

而在《鹿鼎記》中,有一段描寫,卻十足十是模仿《紅樓夢》的,這一段就比較有意思了,不妨給大家多說幾句。

《鹿鼎記》本身便是一部非常特別的“武俠小說”,主人公韋小寶,沒有出神入化的功夫,也沒有行俠仗義的心性,全憑一張嘴和靈活的頭腦,在太監羣、官場圈、幫會堂主、和尚、甚至七個美女的共同老公中,遊刃有餘,讓人在捧腹的同時,也體會到很多深刻的東西(改日詳說)。

讀過《鹿鼎記》的人都知道,韋小寶本人,是非常不擅“書法”的,韋小寶三個字,他只能寫出個“小”字,而且這三個字倘若不連在一起,他都不認識!

但是,《鹿鼎記》中偏偏有一段韋小寶寫字的場景,可以說是金庸小說中的經典片段。這一段寫得非常有意思,在第四十二回“九重城闕微茫外,一氣風雲吐納間”中有一段,說韋小寶主動寫字:

【……這時間來到案前坐下,喝一聲:“磨墨!”早有親隨上來侍候。

伯爵大人從不執筆寫字,那親隨心中納罕,臉上欽佩,當下抖擻精神在一方王羲之當年所用的蟠龍紫石古硯中加上清水,取過一錠褚遂良用剩的唐朝松煙香墨……再從筆筒中取出一枝趙孟定造的湖州銀鑲斑竹極品羊毫筆,鋪開了一張宋徽宗敕制的金花玉版箋,點起了一爐衛夫人寫字時所焚的龍腦溫麝香,恭候伯爵大人揮毫。這架子擺將出來,有分教:鐘王歐褚顏柳趙,皆慚難比韋小寶。】

金庸這一段極具喜劇效果的“奢華”描寫,全是藉助長句的排比與典故的堆砌來表現,這些句子應用下來,卻起到了十分有用的效果,我相信,看伯爵大人寫字這一段,真是能笑出聲來。

而最最搞笑的,還是結果:

【韋小寶掌成虎爪之形,指運擒拿之力,一把抓起筆桿,飽飽地蘸上了墨,忽地啪的一聲輕響,一大滴墨汁從筆尖上掉將下來,落在紙上,登時將一張金花玉版箋玷污了。

……忽聽伯爵大人言道:“我這個‘小’字,寫得好不好?”那親隨嚇了一跳,這才知伯爵大人寫了個“小”字,忙連聲贊好,說道:“大人的書法,筆順自右至左,別創一格,天縱奇才。”】(我只佩服這個親隨,這馬屁拍得,簡直天縱奇才)

韋小寶寫字這一段,我曾經讀的時候便覺得非常熟悉,後來偶然翻閱《紅樓夢》時,終於找到了這似曾相識的“影子”,在紅樓第五回,有一段描寫說:

案上設着武則天當日鏡室中設的寶鏡,一邊擺着飛燕立着舞過的金盤,盤內盛着安祿山擲過傷了太真乳的木瓜。上面設着壽昌公主於含章殿下臥的榻,懸的是同昌公主制的聯珠帳。

你看,金庸分明是把這經典的一段,消化吸收後,進行了重新的構思、擴充和反諷,纔有了《鹿鼎記》中韋小寶寫字這一搞笑的片段。

其實,作家之間借鑑模仿不可避免,妙在能“借用”的了無痕跡,或者說,即便是能讓讀者發現是借用別人的東西,但是讀來卻能讓人覺得有很大的新意,雖然當時的語境和模仿的原作者不同,但卻能起到某種很好的效果,這或許可以稱之爲作家的“天才創造”吧!

金庸無疑是一位武俠小說上的“天才”,他的這部《鹿鼎記》雖然被很多傳統武俠讀者排斥,但我個人,卻非常喜歡,讀《鹿鼎記》,心情一向很愉快,不僅能放鬆心情,甚至可以通世故人情,在韋小寶身上,尤其是他滑頭奸詐、弄虛作假的一面,能讓我看到現實中許多人的影子。

當然,除了韋小寶的“義氣”之外,他的滑頭,是千萬不能學習的。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