卒中是我國百姓死亡原因的第一位。其中,缺血性卒中佔比達81.9%。救治缺血性卒中目前最有效的方法,是發病早期開展靜脈溶栓治療或血管內治療(取栓)。可惜的是,由於狹窄的時間窗和技術的可及性,我國仍有七成以上的患者錯失再灌注治療的機會。

今年7月,由先聲藥業研發的1類新藥——依達拉奉右莰醇注射用濃溶液(先必新)獲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NMPA)批准上市,在10月9日召開的“中國卒中學會第六屆學術年會暨天壇國際腦血管病會議2020”上,這個不足“百天”的新藥引起參會學者的極大關注,因爲它給那些無法及時接受再灌注治療的缺血性卒中患者帶來了新的希望。

會上,擔任該藥Ⅲ期臨牀試驗PI的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天壇醫院院長王擁軍教授對研究過程和研究數據進行了解讀。

數據說話,可爲患者提供更多保護

作爲國內治療AIS爲數不多的大規模臨牀試驗,依達拉奉右莰醇注射液Ⅲ期臨牀試驗歷時2年8個月(2015年5月-2016年12月),其數據結果對研究我國AIS現狀與治療趨勢極具指導意義。

據王擁軍教授介紹,2015年研究團隊在全國48家醫院啓動了驗證臨牀效果的Ⅲ期臨牀試驗,試驗共納入1200例發病時間48小時以內的AIS受試者,隨機按照1:1比例分爲試驗組(先必新)和對照組(依達拉奉),在臨牀常規治療的基礎上連續治療14天。結果顯示,治療第90天試驗組mRS評分0~1分的受試者比例顯著高於對照組,分別爲67.2%和59.0%(優勢比OR = 1.42,95%置信區間:1.12 ~ 1.81,P = 0.004)。表明對於發病在48小時以內的AIS患者,即使與已有明確療效的神經保護劑依達拉奉相比,依達拉奉右莰醇注射用濃溶液仍具有顯著優勢,可進一步改善神經功能結局,提升療效,降低致殘。

缺血半暗帶,新藥研發的突破口

缺血性卒中發生後,長時間的缺血會給腦內本就脆弱的神經細胞造成不可逆的損傷。隨着研究的深入,人們發現,在缺血性腦卒中發生後,梗塞竈周圍有一些腦細胞處在休眠狀態或半休眠狀態,這些細胞能維持自身形態的完整,但由於缺少能量的供應,無法行使原有的正常功能。因此,形象地把它們所在的區域稱爲“缺血半暗帶(IP)”。目前一般認爲IP從缺血1小時後即會出現,通常持續24h,在人類腦梗死時,IP的持續時間可能更長。

缺血的神經元等腦組織細胞會產生大量的自由基,再灌注(血管再通)時尤爲顯著,大量自由基會破壞健康原子的結構穩定性,損傷生物膜、蛋白質和核酸結構,並引發後續的一系列炎症反應,從而致使腦損傷。

如果能在一定時間內,保護這些休眠與半休眠的腦細胞讓它們重新激活,這些腦組織功能是能夠恢復的,對於缺血性卒中患者來說,神經保護劑的作用就是“爲神經細胞買時間”,這也是研發神經保護劑的主要思路。

雙重機制,協同起效保護神經

依達拉奉右莰醇注射用濃溶液,由依達拉奉與右莰醇以4:1的配比組成。其中,依達拉奉是一種抗氧化劑和自由基清除劑,能夠清除自由基,改善急性腦梗死的功能結局;右莰醇具有抗炎作用,能夠抑制炎性細胞因子(TNF-α、IL-1β等)表達,兩種組分協同增效,阻斷自由基與炎症互生循環,直擊缺血半暗帶區所發生的核心病理損傷進程,多靶點發揮神經保護作用。

先必新是全球第一個成功上市的多靶點神經保護劑,王擁軍認爲,在近三十年,國際上神經保護劑同類研究都沒有陽性結果的背景下,該藥 Ⅲ期臨牀獲得陽性結果對全球都有重大意義。對於這項研究取得陽性結果的原因,他也總結了一些經驗。

其一是在藥物設計上基於神經損傷機制,首次嘗試多靶點複方製劑。研究團隊在臨牀前階段進行了大量紮實的研究,充分闡明瞭藥物機制,爲後續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基礎。

其二是研究團隊在方案設計時,認真總結並汲取了國際上同類研究失敗的教訓,基於科學設計和樣本量計算,提出了1200例全球最大樣本量的研究方案。

最後,這項研究也受益於我國不斷優化的藥品註冊審評審批制度,優化後更加國際化,給研究者試驗設計提供了更大的自由度和發揮空間,確保了研究結果的可靠性。

文:健康報記者 鄭穎璠

編輯製作:胡彬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