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大一統王朝,又沒出現過遷都的情況,但在帝王埋葬時卻出現了兩個陵區,這就是中國歷史上的最後一個封建王朝清朝帝王崩逝後的真實情況,清朝入關後一共有十位帝王,除了最後一位皇帝宣統帝因爲一些原因未以帝王的形式葬入皇陵以外,清朝其他的九位帝王散落地分佈在清東陵和清西陵兩個帝王陵區,這其中清東陵埋葬着順治帝、康熙帝、乾隆帝、咸豐帝、同治帝五位帝王,清西陵埋葬着雍正帝、嘉慶帝、道光帝、光緒帝四位帝王(宣統帝溥儀也埋葬在了清西陵,不過只是附近的一個公墓),一個王朝出現兩個帝王陵區,這兩個陵區有哪些區別呢?

其中第一個區別就在於位置的不同,不然也不會區分爲清東陵和清西陵了,清東陵在今河北省遵化市,清西陵在今河北省保定市,兩個陵區離北京的距離也不相同,清東陵離北京有125公里,清西陵離北京有98公里。

第二個區別在文章開頭也提到了,埋葬的帝王不同,順帶着埋葬的帝王不同也會導致清東陵和清西陵的修建時間也不一樣,清東陵是從順治帝登基後開始修建的,清西陵是雍正登基後自己不想葬在清東陵又選的另外一個福祉。其實清西陵的出現真的可以說是一個意外,在原本之初清東陵的那麼大一片區域足夠清朝歷代帝王埋葬了,但雍正帝繼位後以清東陵“規模雖大而形局未全,穴中之土又帶砂石”爲藉口而廢之,然後派人尋找新的適合帝王埋葬的陵寢,如此這纔出現了清東陵和清西陵兩個陵區。

清東陵和清西陵的出現讓後來繼任的乾隆帝很是尷尬,自己葬在清東陵也不是葬在清西陵也不是,爲了避免別人說自己不孝順也爲了讓清東陵和清西陵都不沒落和尷尬,乾隆帝下詔以後各帝陵的修建需按照昭穆次序分別在東西二陵修建,所謂“昭穆制度”,就是古代宗宗廟的排列次序,簡單來說就是父爲昭,子爲穆,在宗廟中的座次則是始祖居中,然後子孫分列左右。

不得不說乾隆帝的這個提議很是可行和合適,之後的清朝皇帝雖然沒有嚴格按照昭穆次序來分別埋葬在清東陵和清西陵,但穿插着都埋葬了幾位皇帝,直到清朝滅亡。

再回到問題之初,清朝東西二陵的出現,雍正帝纔是始作俑者,關於爲何會出現東西二陵,雍正帝給出的官方回答是清東陵選址不適合埋葬自己,真實的原因是這樣嗎?

從後世清東陵繼續埋葬清朝皇帝來看,顯然這個理由站不住腳,因此自清西陵出現以後各種猜測和懷疑喧囂塵上,有的說雍正帝是篡位才登基的,不敢死後見自己的父親康熙帝,所以才另闢新的陵區,有的說規格和順序令雍正帝很不喜,所以才選擇新的陵區,總之各種猜想都有,且都找到了支持自己的論點,可惜猜測總歸只是猜測。

雍正帝爲何敢冒天下之大不韙,竊以爲在雍正帝心裏康熙帝更多的是君而不是父,他更多的是以臣對君的方式對待康熙帝,而不是以子的方式來恭敬康熙帝,原因很簡單康熙帝子嗣太多,雍正帝作爲其中的一個兒子並沒有被特殊的關照,再說康熙帝最喜愛的兒子也不是雍正帝,可以說父愛在雍正帝那裏是奢侈的,如此雍正帝即位後,雖然表現出了孝順,但在選擇陵寢這件事上表現出了自己的叛逆。

從雍正帝的角度來說他已經給出了不葬在清東陵的合理答案,至於後人信不信就是另外一回事了,當然乾隆帝也沒讓雍正帝失望,爲此他也給後世子孫指出了一條明路。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