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度的諾貝爾生理與醫學獎頒給了三位從事丙肝病毒研究的科學家(解讀請戳→ 解讀:爲什麼今年的諾貝爾獎生理學或醫學獎頒給了他們? )。他們鑑定出了丙型肝炎病毒,使得血液檢測和新藥研發成爲可能,從而挽救了數百萬人的生命,並將有力推動這一新發傳染性疾病走向根除。

從發現“新病毒”到積極應對

在人類社會發現了甲肝病毒(通過被污染的食物和水傳播)和乙肝病毒(通過接觸血液或其他體液傳播)後,仍有一些病例既不屬於乙肝也不屬於甲肝,以血液等體液爲傳播途徑,在人羣中無聲地傳播。1975年,這種神祕的疾病被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哈維·阿爾特(Harvey J.Alter)教授命名爲“非甲非乙肝炎”。

有了新名字並不代表已經深刻認識了疾病的病原結構和發病的規律。

1987年,邁克爾·霍頓(Michael Houghton)在與別人的合作中採用分子克隆的方法發現了一種新型病毒。隨後,哈維·阿爾特團隊證實這種新型病毒存在於非甲非乙肝炎患者的血樣品中。1989年,邁克爾·霍頓正式將這一病毒更名爲丙肝病毒。

自此,在公共衛生預防方面,如獻血員篩查、術前病原篩查、器官移植供者篩查等環節有了檢測手段,從而有效切斷了傳播途徑。另一方面,在臨牀中,對於具有疑似表現及相應流行病學史的患者,有了診斷的方法,並便於探索臨牀診治方案,這在傳染源控制方面也有極大的促進作用。

在這樣的形勢下,全世界範圍內紛紛建立了丙肝病毒感染篩查標準,大大減少了血液途徑的傳播風險。

我國1993年建立了丙肝病毒抗體篩查的方法,對所有的獻血人員篩查丙肝抗體。針對少數感染了丙肝病毒但未產生抗體的患者,我國自2015年開始對丙肝病毒陰性的血液製品進行丙肝病毒核酸檢測,這就從根本上杜絕了血液製品途徑感染丙肝病毒的可能。

預防和治療手段不斷進步

但僅有預防手段還不夠,據世界衛生組織估計,2015年全球已有7100萬人有慢性丙肝感染,將近40萬人死於丙肝病毒感染引起的肝硬化或肝細胞癌。

中國人口約佔世界的20%,但肝癌患者卻佔了50%以上,其罪魁禍首就是慢性肝炎病毒感染。雖然中國的丙肝感染率少於乙肝病毒,但由於人口基數大,據推算,我國丙肝病毒感染者共計約1000萬例。

在臨牀中丙肝病毒感染後,60%~90%的感染者最終會呈慢性發病經過,如不經過規範治療,在感染後的10~20年中,會有5%~15%的感染者會進展至肝硬化,並可進一步發展爲肝細胞肝癌。

而起初的臨牀治療手段,主要是利巴韋林聯合干擾素的治療方案,週期長(1年),副作用大,而且效果有限,臨牀治癒率徘徊在50%左右。並且相當一部分的患者需要反覆治療。

針對這種局面,科學家一直沒有放棄對新型抗丙肝病毒用藥的尋找和嘗試。但在藥物研發過程中,丙肝病毒在實驗室環境下難以複製,這就嚴重遲滯了藥物篩選的速度和效率。

在科學家們對丙肝病毒的生活週期有了清晰認識,並在實驗室成功培養出丙肝病毒後,丙肝治療用藥的研發有了突破性進展。

2013年開始,以索磷布韋爲代表的小分子抗病毒用藥如雨後春筍般湧現,使得丙肝病毒感染的治療有了顛覆性的變化,所有分型的丙肝病毒感染幾乎都可以達到95%以上甚至100%的清除。這也是人類歷史上第一個能夠完全治癒一種病毒性傳染病的藥物。在此之前,人們認爲只有疫苗才能完全消滅病毒引起的疾病。

隨着我國醫保政策的努力,使得國內丙肝治療費用大幅下降,這就爲下一步根除丙肝病毒感染創造了良好的基礎。

丙肝病毒目前可以確診並根治,照理說,根除丙肝病毒感染勝利就在眼前了。但現實遠非如此樂觀。嚴峻的現狀是丙肝病毒感染病例的檢測率還很低,距離實現2030年根據病毒性肝炎所需要的90%檢出還有巨大的差距。也就是說,存在大量感染者而未被檢測確診。

因此,下一步還需要加強宣教,針對重點人羣進行丙肝病毒抗體及核酸篩查。醫療機構要落實手術、住院、血液透析、侵入性診療等患者的丙肝病毒檢查規定。爲易感人羣和肝功能異常原因不明者提供檢測服務。

只有醫學的發展和社會健康宣教同步加強,根除丙肝病毒感染纔可能最終實現。眼下,根除丙肝病毒疫情的工作依舊任重而道遠。

文:上海市(復旦大學附屬)公共衛生臨牀中心黨委書記 盧洪洲

整理:健康報記者 孫國根

編輯製作:胡彬

相關文章